高史博《三社三味-展高雄茂林特展》 揭開茂林面紗與地方對話

茂林,一個人口數不多,但是擁有豐富多元的生態地貌與下三社的古老傳說,卻對多數高雄人來說有點陌生。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自2024年6月20日至10月27日於203多功能室推出第17檔「展高雄」─《三社三味-展高雄茂林特展》,以自然、文化及族群特徵為展覽主軸揭開茂林面紗,搭配展示下三社傳統原住民族文物如魯凱族繡片、傳統族服、頭飾等,以及古地圖、歷史文獻、老照片、田野調查及影音資料等內容,重現傳統石板屋與「家屋」空間的使用習慣,邀請觀眾認識茂林、感受茂林的力量。

↑圖說:高史博展高雄特展揭開茂林面紗。(圖片來源: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神秘的萬山岩雕、成群避冬的紫斑蝶、發達的曲流地形、蜿蜒的濁口溪、雲霧繚繞的出雲山、最深的高山湖泊大鬼湖等壯闊的地形地貌,與之相伴的下三社群得樂的卡、歐佈諾伙、古納達望三個部落在此成長茁壯,交織出茂林區特殊的文化景象。來自於勇士家族的駱韋志區長,對於展場中的百年勇士服的紋樣與現在的不同而印象深刻。他認為文化的保存才是真正的根本,希望茂林可以發展出文化、觀光、生態的特色,作為永續經營的方向。

↑圖說:多納國小學生導覽「納裡有個展」成果特展。(圖片來源: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文化局副局長簡美玲指出,展高雄由館員策展,期間接觸許多地方力量,讓特展十分生活化與在地化。高史博作為戶外教學的熱門景點,展高雄除了文字說明更兼顧趣味互動,讓學生親近自然與人文,落實文化生活教育。

高史博館長李文環則表示希望透過展高雄展示地方蓬勃的力量,他感謝許多單位、學校的慷慨與熱情,以茂林為夢的種子,盼觀眾可在特展尋找自身的「桃李與春風」。

↑圖說:茂林的紫斑蝶。(圖片來源:喬喬森攝影/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特展分為四大區域,「素描.茂林的樣子」追溯茂林名稱的由來,呈現茂林獨一無二的景觀。第二展區「捏塑.族群印記」則仿石板屋家屋的形式,濃縮在地魯凱族群文化,展出傳統文物如陶壺、禮刀、琉璃珠並有日治時代保存至今的傳統族服、生活器物等文物。接著是展間中央第三展區「渲染.下三社的人們」,講述當地下三社「得樂的卡(茂林)」、「歐佈諾伙(萬山)」、「古納達望(多納)」三個部落各自的傳說、歷史及祭典文化。同時展出國定遺址「萬山岩雕」的拓片,讓觀眾近距離接觸隱藏在遙遠深山的傳說。「勾勒.現在與未來」介紹茂林的文化觀光、部落社群的活力及在地國小透過實驗教育,將文化融入教學課程,深化文化傳承。高史博為推展土地的認識與認同,更與當地社群連結,6月20日至7月21日邀請茂林區多納國小於一樓空間展出實驗教育成果,展現不同在地文化面貌。

↑圖說:茂林壯闊獨特的地形地貌。(圖片來源:喬喬森攝影/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高史博自2010年以文化行旅的概念推出「展高雄系列特展」,展現原高雄縣的多面向文化,迄今已走訪高雄市24個行政區,從文史角度出發到近況發展,期盼讓大眾更深刻地認識在地故事,最終能實地領略各區多元風景並感受土地的溫度。茂林特展資訊與活動詳情請見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官網(http:// khm.org.tw/)或Facebook搜尋「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粉絲專頁。

更多品觀點報導
高市8局處正副首長異動 39歲左高校長吳立森接任教育局長
春藝紀念普契尼大師百年顛峰之作《托斯卡》6/28、30衛武營歌劇院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