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也該有國家戰略思維

圖片來源:中央社
圖片來源:中央社

短短一個多月之內,教育發生了兩件大事,一是國安局長陳明通和前民進黨桃園市長參選人林智堅的「論文門」,另一件是大學分發入學放榜,缺額人數達招生名額的36.83%。前者動搖黨本,把民進黨年底選戰布局攪得一團糟;後者則是動搖國本,傷害國家的長期的競爭力,但民進黨政府和教育部,對於前者的重視程度,顯然遠遠超過後者。

日前大學分發入學放榜,錄取率高達98.94%,全國只有269名考生沒有錄取,總錄取人數2萬5028,招生缺額創歷史新高來到1萬4493人,相當於總召人名額的36.83%。根據媒體報導,只有包括台大、成大、陽明交大等11所學校沒有缺額,有缺額的大學共有51所,包括22所公立大學、29所私立大學。

少子化浪潮來襲,私校「剉咧等」,早就不是新聞了。今年的大學分發之所以引發學界關注,不僅僅是缺額量的增加,從去年的2372人暴增到1萬4493人,還有分布的變化。

往年最容易出現缺額,往往都是後段私立的技職院校,也是教育部輔導退場的重點。但今年招生缺額最嚴重的3名分別是文化大學2378名、淡江大學1037名、義守大學1007名,都是傳統的私立名校。除此之外,包括清大、台師大、東華大學、暨南大學等公立大學也都出現缺額,嘉義大學的缺額甚至達到299名,台中教育大學英語系甚至出現要招36人,最後卻連1人都沒招到的情況。

這樣的結果顯示,少子化浪潮遠比原本教育界預預期的更凶猛,不僅僅私立技職面臨滅頂的威脅,傳統私立名校也淹到肚子,連公立學校也淹到小腿了。過去教育部對於高教瘦身,一直侷限於私立技職,遲遲不願考慮公立校系的退場,但如今看來是遲早要面對這個問題了。

台灣長年的教改和如今被詬病的廣設大學,一直都是從快樂學習、減輕學子的壓力出發。但到今天缺額高達1/3、全國只有269人沒學校念的情況,還有什麼道理繼續以減壓為名,搞出一堆複雜的篩選機制,搞死家長和學子?

過去這些年不斷的亂改,結果導致弱勢學生越來越難靠教育翻身。整個學習過程看得不是學生個人的程度和努力,往往需要家長大量的投入時間、金錢、精力,讓學生參與大量的補習、比賽,結果國立大學的學生出身經濟、教育強勢家庭的比例越來越高。

而經濟弱勢學生卻往往只能就讀比較差的私校,甚至還要花大量的時間打工。而原本就已經在生死存亡關頭的私校,往往又無法提供夠好的教學品質,甚至為了擔心生源而刻意壓低標準,導致惡性循環。學生花了錢、揹了學貸,拿到了大學的文憑,卻沒有拿到「釣竿」,並沒有辦法透過教育獲得更好的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

在第一線的教學現場,「學生假裝在學習、老師假裝在傳道」是相當普遍的現象。所謂的教育,只是學生付學費,養老師、養學校、換文憑的過程,知識傳遞的占比非常低。這不僅浪費了大量的教育資源,也浪費了學生最寶貴的青春時光。

正如同林智堅「論文門」和之後引發一連串的朝野政客論文爭議。從「論文門」到「論文們」,即便這些政客最終未必都會被認定抄襲,但所有人都可以看得出來,他們之間的東西不叫學術,就是買賣而已。政客、有錢有權的商人買學位,教授買關係、學校收錢,就是這麼赤裸裸的交換,和學術沒有半毛錢關係,政府在這上面投入的資源,也絲毫無法提升國力。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政府把評鑑當成教育成果,結果很多大學紛紛開始發展自己不擅長領域的系所,只為了在評鑑時多個科系,能夠多拿一點分數。結果不僅各個大學的系所發展越來越像,在少子化越來越嚴重的時刻,前幾名的國立大學還越招越多,搶走了後段學校的學生,讓後面的學校生存、發展都變得更加困難。占比過高、過於龐大的公立高校,其實正是導致台灣今天教育亂象的原因之一。

今天要處理台灣的教育問題,必須要先回頭問,從國家的整體發展的角度來看,台灣需要怎樣教育的量、質和分布?台灣的頂大、公立大學、私立大學和技職,各自在教育體系、人才培養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又各需要多少的量?

以國防為例,政府必須先計算我們需要哪些兵種、哪些武器、各要多少員額,才能考慮該如何建軍。同樣從國家戰略的高度看教育,政府應該先思考在各個不同領域,需要由公立大學培養哪些人才、數量多少,才能決定該要有多少系所、員額、分配在哪些學校,然後才能考慮各個不同大學間的分工與合作,進而把資源投入在更需要、更有效的地方。相反的,如果不先確定公立大學在教育體系的角色定位,投入再多的資源也是一團糨糊。

大學的存在是為了學生、而不是為了教授,學術自主、教育改革,都不能從教授的生計與保障出發。學生越來越少,國立大學卻越收越多,只有私校必須要有警惕心、公立大學永遠高枕無憂,本來就是一件超級荒謬的事。

今天少子化的浪潮已經衝擊到公立大學,教育部如果還不重新思考國立大學的定位,配合新的情勢進行適當的瘦身,後段的私校也就很難找到活路,台灣高教的問題也只會越嚴重、更難以收拾。

【作者 單厚之/媒體工作者】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