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農改場保種復育 攜手在地 扎根原鄉

茂林萬山油芒復育情形。(圖:高雄農改場提供)
茂林萬山油芒復育情形。(圖:高雄農改場提供)

▲茂林萬山油芒復育情形。(圖:高雄農改場提供)

原民地區的農耕知識,因為從農人口減少且呈現高齡化,導致種植面積減少、種原逐漸流失,且文化面臨斷層,必須加速建立特色作物的保存、種原繁殖及教學場域以延續文化傳承。高雄區農業改良場為推動農業部「找回原力-原鄉生態永續新農業核心技術研發與擴散」計畫,攜手在地部落蒐集種原、建置保種圃,扎根原鄉並無償協助繁殖種原及輔導栽培技術,讓傳統作物及文化傳承綿延永續,也結合六級產業帶動地方發展。

高雄農改場表示,該場在高雄市茂林區積極協助茂林雙黑-「黑稻米」及「黑小米」的復育及栽培技術改進,不僅在多納水田區復育黑米,讓部落祭儀延續傳承,也在萬山部落建立保種圃及復育基地,藉由種原保存、文化延續與營造地景來結合部落小旅行發展原民產業。

高雄農改場更接續協助屏東縣霧台鄉公所布點復育百合,拓展到居家周邊農園,將常用花環植物種回居家周邊,並營造百合地景,找回族人記憶;部落廚藝學校則透過保種解說及採摘體驗,將文化傳承延續並作為導覽的一部分,此外,鄉公所則積極建立保種圃作為保存種原、延續部落耆老傳統知識與智慧,作為產業發展及教育應用與推廣的基石。

除無償協助繁殖種原及輔導栽培技術外,高雄農改場更行原鄉傳統作物蒐集與保存,並於場內增闢保種圃,作為異地保種的備援基地且提供落地保種的種子來源,除了保種外也研發加工技術,持續協助部落發展特色農產業。

高雄農改場戴順發場長指出,原民傳統作物不僅營養成分豐富,且具有耐逆境的特性,透過作物的栽培管理及加值利用與推廣,吸引原民部落關注,有助於臺灣農產業的多樣性,發展原民產業特色。同時期待在現有基礎上擴大延伸效益至其他原鄉部落,促成部落有意願在地青年、團體或社區發展協會接手,並結合企業ESG的合作,讓種原永續保存,文化永續流傳,產業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