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奇發現 科博館於恆春頭溝挖出8萬5千年完整鯨魚化石

《圖說》科博館和德國巴伐利亞動物學蒐藏中心、國內多所院校學生參與這次挖掘。
《圖說》科博館和德國巴伐利亞動物學蒐藏中心、國內多所院校學生參與這次挖掘。

【民眾網諸葛志一臺中報導】臺灣地質年代年輕,鮮少發現完整大型脊椎動物化石。今年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德國巴伐利亞動物學蒐藏中心及國內多所院校學生通力合作下,有「鯨奇發現」;在恆春頭溝發掘出一具距今約8萬5千年、全長超過15公尺、完整度高達70%以上的鯨魚化石標本,是目前臺灣發現最大、最完整的鯨魚化石,此項發現有助於了解從古至今臺灣的生態環境變化。

科博館地質學組楊子睿博士說,化石愛好者Youtuber「方塊酥」(周文博)與化石蒐藏家張玉穆在屏東恆春頭溝發現鯨魚骨骼殘骸,他與團隊實地考察赫然發現4根突出地表的肋骨,經初步挖掘,發現地底應有大量骨骼密集埋藏。

楊子睿博士團隊隨即整合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德國巴伐利亞動物學蒐藏中心、全臺6所大學、1所高中共22名學生及民間古生物修復團隊加入,歷經超過90天的密集挖掘工作,終於在10月將整具化石骨骼帶出地表,從燠熱潮濕的泥地中重見天日。

《圖說》恆春頭溝挖掘鯨魚化石現場。
《圖說》恆春頭溝挖掘鯨魚化石現場。

科博館生物學組姚秋如博士投身鯨豚研究多年,她表示,此具鯨魚化石標本全長逾15公尺,肩胛骨、上下顎骨、連續出現的尾椎皆保存極佳;頭骨雖僅保存後側,但仍算完整。藉由化石形態初步推測,這具鯨魚化石可能是距今約8萬5千年(晚更新世)的鬚鯨化石,不過尚需進一步清修才能得知更準確的物種訊息。參考現生資料,多種鬚鯨科(Balaenopteridae)大型種類曾在臺灣沿海有擱淺紀錄,可做為比對參考依據。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焦傳金表示,這次發現除跨單位團隊共同努力,也感謝財團法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的支持,尤其是屏東縣政府與恆春鎮公所的重視與協助。目前珍貴的鯨魚骨骼化石已安全運回館內,這對臺灣過去地質史及海洋研究意義重大。

《圖說》恆春頭溝挖掘鯨魚化石現場。
《圖說》恆春頭溝挖掘鯨魚化石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