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山古砲台 見證禦敵史蹟

記者孫建屏/專題報導

高雄市鳳山區為清朝鳳山縣治所在,曾築有6座城門、6座砲台,歷經時代變遷與都市興革,如今僅剩平成、澄瀾、訓風等3座砲台,古樸造型、外觀不盡相同的砲台,遺世獨立,陪伴著人門在現代社會的快節奏脈動中走過風雨,透露昔年抵禦外敵、守護家園的不凡價值,也為歷史留下見證。

依地形而建 展前人巧思與智慧

清乾隆51年(西元1786年)10月,因林爽文事變,兩度攻入興隆庄(今高雄市左營區),在福康安率兵平定後,遷縣城至下埤頭街(今鳳山區),為鳳山新城,仍不時遭民亂攻陷;道光18年,時任知縣曹謹在新城增建城門,並沿城牆築獨立式砲台6座、引水為護城河,提升縣城軍事防禦功能,目前所存的平成、澄瀾、訓風3座砲台,均已超過180歷史,為市定古蹟。

平成、澄瀾和訓風砲台,依所在地形和守備位置而建,外觀、構築材質各有不同,以強化防禦目的,顯見前人巧思與智慧。

平成砲台 構造完整固若金湯

平成砲台位在鳳山市曹公廟後方,高約5公尺,略呈四方形,內有紅磚階梯通往砲台平台,外以曹公圳為護城河,構造相當堅固,氣勢固若金湯,為目前鳳山3座舊砲台中,保存較完整的一座。砲台正面嵌有花崗石所刻「平成」橫額,基座並有記事與景點介紹,供民眾認識砲台由來及歷年修建始末。

澄瀾砲台 翼牆環抱銃孔禦敵

沿平成砲台往南走,不久即可見呈現不規則八角形的澄瀾砲台。澄瀾亦有「城南」之意,顧名思義在昔舊城南隅,並於兩側建有略為環抱的翼牆,牆上開數個可供長槍射擊的「銃孔」,從踏道登上砲台南望,護城河在此呈90度直彎轉向,視野開闊。

訓風砲台 堅固陣地扼守要衝

訓風砲台則位在國定古蹟龍山寺右側巷內,因前臨鳳山溪與護城河曹公圳合流處,位鳳山溪往前鎮河出海口要衝,為早期移墾漢人及貿易船隻上岸的要塞,地理位置相當重要。與前2座砲台不同的是,砲台名「訓風」橫額嵌於城牆內,額石左右並以泥塑書卷裝飾,做工嚴謹且具藝術價值,台座為圓弧形制,踏道也是3座砲台中梯面最廣,據考證,當年似有大、小砲台,後續修復僅依研究整建出大砲台外貌。

在高雄市歷年來進行曹公圳整體流域美化工程和治理下,可沿河道步行探訪平成、澄瀾和訓風砲台,在漫步休憩中,順道參觀鄰近景點,在現代都市發展脈絡中,感受深藏的文化底蘊。

平成砲台略呈四方形,內有紅磚階梯通往砲台平台,外以曹公圳為護城河,為目前鳳山3座舊砲台中,保存較完整的一座。(記者孫建屏攝)

砲台基座有記事與景點介紹,供民眾認識由來及歷年修建始末。(記者孫建屏攝)

澄瀾砲台呈現不規則八角形,護城河在此呈90度直彎轉向,視野開闊。(記者孫建屏攝)

澄瀾砲台橫額。(記者孫建屏攝)

依考證研究修復的訓風砲台,整建出昔日大砲台形制。(記者孫建屏攝)

訓風砲台踏道為目前鳳山僅存3座砲台中最寬廣。(記者孫建屏攝)

交通資訊。

周邊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