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犀牛」是什麼?「黑天鵝」是什麼?疫情、通膨又戰爭!危機四伏下教你看懂財經術語

近來受疫情擴散、全球通膨、俄烏戰爭等不安定因素影響,為全球景氣埋下難以掌握的伏筆。財經圈常以「黑天鵝效應」、「灰犀牛效應」示警,到底黑天鵝、灰犀牛是什麼意思?對產業又將造成何種影響?該如何預防?

財經專家常將「黑天鵝」、「灰犀牛」掛在嘴邊,到底是什麼意思?快來搞懂這兩大術語的差別。(圖片來源:Getty)
財經專家常將「黑天鵝」、「灰犀牛」掛在嘴邊,到底是什麼意思?快來搞懂這兩大術語的差別。(圖片來源:Getty)

灰犀牛效應是什麼?

所謂的灰犀牛效應,是形容「既有或已存在、發生機率大、顯而易見卻被視而不見,危機爆發後應對時間短,最終造成重大危機的事件」。因為犀牛身軀龐大,往往給人行動遲緩、安全無害的錯覺,容易讓人疏忽其危險性;事實上,牠是別具威脅的巨獸,一旦橫衝直撞,人們可能會嚇到難以動彈、難以逃避。

這個用法是由美國學者沃克(Michele Wucker)於2013年提出,並且在2016年他所撰寫的書籍《灰犀牛:如何認清我們忽視的明顯危險並採取行動》(The Gray Rhino: How to Recognize and Act on the Obvious Dangers We Ignore)出版後廣為流傳。

舉例而言,氣候變遷就是典型的灰犀牛現象,即使已有眾多數據支持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威脅,但多數人或企業仍舊無法下定決心為溫室效應盡一份心力。除了氣候變遷這種重大議題之外,灰犀牛效應也可能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像是許多企業領導者雖能看見灰犀牛,卻因種種原因推遲決策,最終導致嚴重後果。

延伸閱讀》不怕黑天鵝與灰犀牛 台達電海英俊正向看Q3

黑天鵝效應是什麼?

所謂的「黑天鵝效應」一詞,是出自美國紐約大學教授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2007年所出版的同名著作,書中以黑天鵝效應形容「看起來不可能發生,但卻還是發生的事件」。

據說在17世紀以前,歐洲人認定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直到1697年人們在澳洲發現黑天鵝,才打破歐洲人對天鵝的固有認知。塔雷伯在《黑天鵝效應》(The Black Swan)一書中指出,黑天鵝效應具備「不可預測」、「衝擊力強大」及「後見之明」三種特性。

  • 不可預測:這類事件並非不存在,只是發生機率極小,因此過去從未發生過,無跡可尋,難以預測。

  • 衝擊力強大:一旦發生,將造成劇烈影響。

  • 後見之明: 因為事件很少發生,所以無法變成經驗;而缺乏經驗的前提下,決策沒有資訊可參考,不存在先見之名,只能事後諸葛。

在近代社會發生的幾起重大事件中,美國911恐怖攻擊事件、次級房貸危機、川普當選等,都屬於典型的黑天鵝事件;因為打破了當時人們的預期,導致事發時手足無措,不知何以應對。要面對黑天鵝效應的情況,只能盡力於事後快速重建。

實習記者:陳昭容

核稿編輯:林思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