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代比上一代差?上一代又不如上上代!奇怪,那時代是怎麼進步的?

這一代比上一代差?上一代又不如上上代!奇怪,那時代是怎麼進步的?

徐重仁說年輕人太會花錢?」引起軒然大波。徐重仁沒有講錯,但他解讀錯了。 他講的話其實也是他上一代的人,罵他的話。就如同非常多的學生都聽老師這樣講:學生一代不如一代。老師哀嘆學生程度低落。但一如這個老師的老師,也曾這樣哀嘆他的學生,程度一代不如一代。 這不僅是倚老賣老,也是忘記自己走過的從前路。 本文要解讀的是:台灣工業化後,各世代消費、投資、都市化的經濟發展趨勢,並進一步解釋這個世代消費行為的意義。 我們的觀察點從日本統治台灣開始。觀察世代是生於清代、日治初期,而被日本管的那一代開始。因為日本統治讓台灣開啟近代化的路程。這個發展路徑有兩個特色迥異於過去。 1.政府全面、有效的統治、管理這個國家,人民與政府的關係不再只是「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帝力與我何」的狀況。 2.經濟活動全面從農業轉換為工商業,經濟活動是全民連動的關連在一起,而非區塊分割而少有聯繫的關係。 從接受日本教育的前一個世代之後開始算。因為經濟長期呈現所得持續增加的趨勢。因此:年紀小一點的,消費力都比年紀大一點的強。下個世代比上個世代強。城市小孩比鄉村小孩強。高學歷比低學歷強。 所得、教育、消費都在增加 我們的「近代化經濟發展」論點是: 從啟動近代化、工業化後,整個國家就進入nation-state國民的生產、消費與成長過程。 隨著工業生產所需要的技術進步要求與提昇,學校教育的機會與教育程度逐步增加。從不識字到很多人識字;小學教育慢慢普遍、提昇,學校不斷擴建,義務教育年限逐漸提高。 投資增加使資本累積提高。這不僅使生產量增加,也使得勞動力因資本增加而提昇。再加上之前的教育投資等,使得勞動生產力逐步增加。勞動生產力增加也讓與工資逐步(緩慢)調整。 與整個國家生產往工商業發展的趨勢配合,人口從以鄉村為主,逐步往都市集中。都市化提高也增加人們的所得也會增加。 從世代之間的消費與所得比較。越後面的世代,他的所得都比前一個世代為高。世代內的所得變化,就叫長期來看,呈現所得逐步成長的狀況。 從所得與消費的關係。根據所得消費理論,所得提高會增加消費。而小孩在相對較高所得的父母撫養下,他的消費金額,甚至消費佔所得比例也會比較高。消費與所得的比例,也受到其他同儕的影響。所以越年輕世代的消費所得比例會比年紀高的高,而且都市內的消費所得比例會比鄉村高。在都市化提昇的狀況下,全體國民的消費所得比例會增加。因此受日式教育那一代的消費比他前一代的多。戰後嬰兒潮世代比日式教育那一代,消費的金額多。嬰兒潮的下一代又比嬰兒潮的多。 後彎型勞動供給世代 從獲取所得、累積財富模式來看世代可能的差異。清代末期、日治前期的農業社會,主要累積財富的方式,除土地財富外,就是壓低消費,增加勞動時間、勞動力。 進入工業時代時,服從組織、努力工作,就可能提高所得。所以人們必須接受教育,這不僅是提高知識,讓他學得技能來操作較精密的生產工具,也是訓練他們進入工業社會的集體行動的工作準則。 這個時代的工作倫理是:只要提高薪水,員工就願意加班。工資與工作時間是同向變化。工資越高,工作時間越長。這樣的世代應該是從戰前延伸到1980年代。這就是徐重仁自己生長、工作早中期的現象。 到1980年代之後,整個勞動市場變成工資提高,勞工不必然要加班、增加勞動投入。資方要改善的,不只是工資,更且有工作環境與其他休閒等誘因。甚至在較長期的勞動市場資料比較,早期是工資上升,勞動供給就增加。但到某個狀況後,工資越高,勞工越不投入勞動力。形成所謂後彎型的勞動供給曲線。 經濟理論在討論後彎型勞動曲線時,認為工資(所得)固然有誘因讓勞工增加投入,同時休閒也是正向誘因。賺取工資的目的不在不斷增加財富,而是要提高生活的快樂。因而當工資高到某個狀況時,提高工資對勞工的(邊際)效用逐漸下降,而休閒、其他方面的吸引力開始增加。這時,廠商就要提供其他誘因機制,才能增加勞工的投入。 創意改變工作方式 新工作方式引導出新盈利模式 再從勞工本身的差異性來看,隨著時代變化,勞動投入的特質也逐漸改變。專業化與個性化比之以往,更被勞工重視。而這些特質也影響到勞工對資方評價。以往想盡辦法服從領導、組織的方式,改成領導階層必須想辦法說服員工,然後才能齊心做事。而且,即令是這樣,勞工自己也想要取得主導工作內容的權力。他們自己規劃出來的工作模式,有時並不是領導階層能理解,運作模式甚至超過以往的經驗,但反映在實務上的效果卻經常不比傳統模式來的差。套一種講法:創意改變工作方式,新工作方式引導出新盈利模式。 儘管年紀較輕的人,不斷被罵、被批評,但很奇怪,這些年輕人賺到的錢,領到的薪水,就是比上一代的多。 我們從前面的論述,再回過頭來討論徐重仁先生的發言,就可以發現幾個很巧妙的結論。 徐重仁的觀察與講法並沒有錯。他跟他上一代的長輩、老師在講下一代的內容都一樣。年輕人不用去責怪徐重仁,因為他的父母也是這樣在罵他,,而你的父母也是這樣在罵你。這是普遍現象。 如果徐重仁是現在領22K的年輕人 他也不會想吃苦 徐重仁看到年輕人充滿著機場而發出感嘆,但他卻對自己的小孩、孫子出國,抱著期待,甚至給予很多錢要他在「讀萬卷書」後,能「行萬里路」。這些年輕人的父母,也是這樣的心態。 徐重仁以留學學到的經營管理模式及其能力,開創台灣流通新局。他留學、新知、創變,然後成就一代流通教父。這樣的手法在當時也被批判、攻擊。現在這些年輕人也是以他相似的方式在進行,而他們以後可能面臨被批判、攻擊的場面,一如徐重仁以前曾經被修理的狀況。 將徐重仁初入社會的薪水調降到某個程度,他也會如現在22K的年輕人那樣,不願意吃苦。將現在年輕人的薪水調升到他那時「9000元」的標準,這些年輕人也很吃苦耐勞、不厭其煩。 最後,徐重仁先生的努力,改變那時的產業生態,淘汰了他上一代人的事業。現在年輕人要做的,也如之前徐重仁先生要做的那般。要淘汰他目前發展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