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沒有重啟核一廠一號機的空間

台灣沒有重啟核一廠一號機的空間

去年台電安排在5、6月相對用電高峰期「歲修」大量機組(五部),其裝置容量高達290萬瓩,約佔總裝置容量9%,加上一些出包的電廠,以及極為罕見的6部機組在同一天(7月1日)出狀況,總計停機機組約佔全部裝置容量的21%,導致7月1日的「備轉容量率」降到2.46%,創10年來新低,而造成「缺電危機」的假象。今年台電同樣安排在5、6月間「歲修」大量機組(也是五部);在5月底、6月初提早出現高溫時,6月1日就同樣有機組發生破管意外,導致「備轉容量率」降到1.64%,再創10年來新低。台電如此的經營管理策略,逼得新政府幾乎難以招架。台電經營管理高層公開表明,台電從不放棄重新啟動核一廠一號機。而新政府的經濟部長李世光,則於6月6日被逼宣稱:供電吃緊,核一併聯發電是最後不得已手段!新政府顯然是被台電牽著鼻子走! 核一廠是由美國奇異公司承包興建,一號機於1971年開工,1978年完工商業運轉(二號機於1972年開工,1979年完工商業運轉),迄今已運轉38年,距兩次運轉執照有效年限40年,僅剩兩年。在美國,早期核能機組的設計,大多以運轉30年為度,年均化容量因素為60%~70%;也就是說,早期設計的核能機組之可行的實際運轉時數,應落在18至21年(=30年x70%)之間。核一廠的兩部機組是由美國奇異公司所設計,應與美國早期所設計的核能機組雷同。就算有變更設計,使其得以運轉40年,但若以最高的年均化容量因素70%計算,其可行的實際運轉時數上限為28年(=40年x70%)。超過此一上限,因機組、零配件的過度運轉,以及管路的老化、疲乏、鏽蝕,核安風險必然大增。而台電將核能機組規劃為基載機組,其實際年均化容量因素遠高於70%,約在80%~90%之間。其實際運轉時數已達30.4年(=38年x80%)至34.2年(=38年x90%),早已超過其原設計可行的實際運轉時數上限(28年),所以問題叢生,核安風險不斷升高。 另一項可以佐證此一設計上限的資料,是貯存用過核燃料棒的冷卻水池。核一廠的冷卻水池原設計容量僅為3,000束;後來才變更設計,密度擴大一倍(居全世界密度最高),約6,000束。而到2014年年底,一號機冷卻水池即已貯滿;原預計到今(2016)年3月,二號機水池也將貯滿。當冷卻水池都已貯滿用過核燃料棒,尚在運轉中的機組的核燃料棒便無法順利退出,最後該機組便會被迫停機、停止運轉。因此,為了要讓核一廠與核二廠延役,台電早就規劃興建乾式貯存場,企圖將冷卻水池中部分用過核燃料棒移至乾式貯存場,以騰出空間,讓核一廠得以繼續運轉並順利退出用過核燃料棒。 台電從不放棄重新啟動核一廠一號機,甚至企圖要讓核一、核二、核三廠延役。台電這個擁核小王國,可以漠視核安風險,不顧台灣人命、財產的安全,在極度傾中又擁核自重的馬政權之下,我們可以理解,也很無奈。但在號稱要在2025年達成「非核家園」,要發展綠能的新政府主政下,如果還自甘讓擁核大本營的台電牽著鼻子走,缺乏徹底改革台電的決心與魄力,我們只能「無語問蒼天」!核一廠的實際運轉時數,早已遠超越其原設計的運轉時數上限,貯存用過核燃料棒的冷卻水池也已貯滿,核安風險極高,核一廠實已成了一顆不定時炸彈!此時此刻,台灣完全沒有重啟核一廠一號機的空間。倘若新政府讓核一廠一號機重新啟動或併聯發電,如果(可能性很高)發生如日本福島般的核災,不僅台電負不了責,新政府也負不起這樣的責任,而台灣2,300萬人則會把這筆帳算在新政府頭上,新政府將成台灣的千古罪人! 在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福島核能災變後,德國立即成立核能倫理委員會,來檢討其核能政策。該委員會認為,道德應優先於技術與經濟,若發生核災將導致無法挽回的局面,不管經濟效益多高,風險太高就無法負起責任,再加上核廢料無法處理的問題,因而做出人類無法控制核能技術的結論。德國政府乃依其結論,宣布在2022年之前全面廢核,告別核能。難道德國基於人命關天,而毅然作出全面廢核的明智決策,不能作為新政府的借鏡嗎?難道新政府就不能順勢讓核一廠除役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專欄、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