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圖】印度出兵中國與不丹爭議領土為哪樁?

【藍圖】印度出兵中國與不丹爭議領土為哪樁?

中國與印度軍隊在邊境對峙,聽到這消息,許多台灣人可能心想「又來了」,畢竟,在過去國民黨歷史課本裡頭,老是寫著因為「印度侵占西藏的邊境領地」所以有很多領土糾紛,中共把國民黨踢來台灣以後,所謂新中國也「概括承受」了許多這些領土糾紛,成天跟印度爭來爭去,過去還打過仗。 然而,這次事件卻與先前有所不同。雙方衝突的地區,不是過去領土爭議的麥克馬洪線以南地區,也不是喀什米爾的阿克賽欽地區,而是不丹與中國的邊境爭議地帶洞朗高原。中印上次戰爭已經是1962年,之後雙方雖然嘴上不饒人,但各自接受彼此的實際控制區,這次為何印度方堅決發動衝突,原因也非純粹爭奪領土。 中印衝突緣起英印時代 這一切複雜衝突起因,都得從英國統治印度的英印時代說起。英屬印度由13個直屬省分以及700多個印度土邦所組成,範圍遠比現在的印度更大得多,包括如今的巴基斯坦、孟加拉,以及緬甸與斯里蘭卡;除此之外,英國還在1846年促使尼泊爾親英的廓爾喀軍人拉臘發動政變奪權,掌握尼泊爾;1888年出兵佔領錫金,讓錫金成為英國保護國;在1907年促使不丹的烏顏·旺楚克政變篡位為王,並成為英國的保護國。 1912年滿清崩潰時,英國出兵佔領不丹東北邊的達旺地區,以及達旺以東的一長條地區,於1914年劃定麥克馬洪線,將這塊中國所稱的藏南地區劃歸印度,成為如今印度東北七邦之一的阿魯納恰爾邦。至此,英屬印度以及其附庸國家,從印度西北國境開始,一路沿尼泊爾北境、錫金、不丹、到麥克馬洪線,成為一個完整的界線。 但是,這條完整界線的北邊長條地帶分別是不屬於英屬印度的尼泊爾、錫金、不丹,種下了日後印度獨立後產生國土完整性問題的部分原因。 印、孟獨立後情勢更顯緊張 印度在二次世界大戰後追求獨立時,英國將英屬印度區分為印度教徒為主的印度以及伊斯蘭教徒為主的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包含現在的巴基斯坦以及現在的孟加拉,英屬印度的完整領土切割出孟加拉以後,整個國土的東端南方被砍出一大道缺口。 雪上加霜的是,先前北方也同屬英國勢力範圍的尼泊爾,本來就不屬於英屬印度,成為獨立國家,於是北方又被挖出一段缺口,這使得印度領土在地圖上看來幾乎就要被「斷頭」,印度本土與東北七邦,只靠尼泊爾與孟加拉中間夾著的細細的,僅20公里寬的西里古里走廊連接,成為印度領土戰略上最敏感之處。 為了改善這個岌岌可危的細細生命線戰略弱點,印度在1947年當年就介入錫金。錫金在不丹與尼泊爾之間,剛好就在走廊的上頭,印度連接阿薩姆省的走廊全段都位於地勢較低的平原地帶,佔領錫金後,才據有了可屏障走廊的戰略高地。1949年印度入侵錫金強行接管,並於日後正式併吞,1967年時,中國曾為了反對印度控制錫金而出兵,結果遭受挫敗,最後在2003年中國也放手,承認錫金屬於印度。 印度也牢牢掌控不丹。1910年時不丹成為英國的附庸,受英國保護,印度獨立後,於1949年與不丹簽訂條約規定不丹對外事務受印度指導,並接受印度駐軍,也就是轉而成為印度的附庸。當印度重新掌握錫金與不丹,西里古里走廊的北側就重新得到一些屏障。然而走廊最細的部分夾在孟加拉與尼泊爾之間的問題無法解決,孟加拉與印度關係相當惡劣,於是印度就必須積極爭取尼泊爾,尼泊爾也藉著這個地利之便,在中國與印度之間倒來倒去,換取好處。 目前,印度在爭取尼泊爾的戰略交鋒上略佔上風,使得2016年10月傳出習近平以取消訪問尼泊爾來表達不滿。但是,印度還是無法對西里古里走廊這個戰略脆弱點感到安心,最大的問題是,不丹與錫金中間,夾著一小片中國的亞東鄉,而亞東鄉與不丹的國界上有一小片爭議領土——洞朗高原。 第一次中印衝突 當印度據有錫金之後,走廊的佈署轉危為安,但錫金的地勢高於亞東鄉的低谷地帶,這下子換中國要過敏了,於是中國就積極的想佔據洞朗高原,以取得戰術制高點,但是亞東鄉就像是一把直插西里古里走廊的匕首,中國鞏固了亞東鄉,對印度來說就是忍無可忍的威脅。 此次中國就是在洞朗高原築路,刺激印度最敏感的關鍵地帶,印度立即從錫金越界出兵阻撓,而中國則增兵對峙,雙方對峙已經將近一個月,印度軍方則在過去2個月於印度洋監測到12至14艘中共軍艦在公海航行,遠多於幾年前只有3、4艘,並出現核子潛艇和常規動力潛艇定期巡弋。目前雙方都還節制尚未真的交火,但中國網路輿論已經大肆吹噓若是實際交手,中軍一定可勝過印軍等等言論。 1962年的經驗恐怕提供相反的借鏡,雙方交手雖然戰鬥上是中方獲勝,結果卻是中國在戰術獲勝的情況下主動撤兵,從實際控制線後撤20公里,與印軍脫離接觸,將數千平方公里領土奉還給印度,兩國此後以麥克馬洪線為實際界線,印度雖然「戰敗」,卻達到保住阿魯納恰爾邦的戰略目標。 這場奇怪的戰役,中國為何做出勝利卻放棄戰果的詭異決定?其根本原因在於,當時中國因為過度自我膨脹而導致蠟燭多頭燒;在參與韓戰的同時,又與蘇聯交惡,再跟印度交火,三面作戰; 相對的,美、蘇都急於拉攏印度,英國也站在力挺前殖民地的一方,中國為了避免遭到國際孤立,只好趕緊與印度停戰。 第二次中印衝突 到了1987年,事態剛好相反,輪到印度腦袋發熱,在爭議地帶發動大規模軍事演習,中國也跟著進行軍事演習,雙方雖尚未發生實際衝突,但情勢一觸即發,結果這次輪到美、蘇不支持印度無端生事,結果印度只能摸摸鼻子退卻,1988年,拉吉夫·甘地訪問中國,修補與中國之間的關係。 第三次衝突 各國又在盤算什麼? 如今中國雖然沒有真正陷入戰火,但也的確開闢太多戰場,對中國最為畏懼的日本,不惜血本在東南亞、南亞與中國爭奪大型建設計畫;俄羅斯表面上似乎是中國盟友,卻對中國喊出要進入中亞極為忌憚,明裡暗裡破壞;南海衝突隨著美國軍艦駛近西沙群島中建島而再度升溫;在朝鮮半島方面,川普政府因為北韓問題,從原本與中國合作,轉而指責中國,並在習近平訪香港時宣布對台軍售案。 這時挑起中印衝突,的確是最差的時機。美國原本規劃的大包圍中國戰略,因為與俄羅斯之間的矛盾而顯得意興闌珊,但中國卻主動幫美國的包圍網「補破網」,中國一直想爭取印度附庸國不丹倒向中國,或至少向尼泊爾一樣中立,此次在不丹的洞朗高原強行動工,則恐怕將不丹更推向印度。 因此,儘管事態看似嚴重,中國網路上的愛國「憤青」喊打喊殺,但是實際上中國正在為衝突降溫,包括允許印度朝聖者入境朝聖等作為,試圖逐漸大事化小。 中國「憤青」為了中國築路威脅印度的敏感脆弱「脖子」而沾沾自喜,卻沒有想到,沒事想在對方脖子上架一把刀,會得到什麼反應,過去中印衝突的結果,已經明白顯示,以中、印區域強權之姿,也不是憑著拳頭大就能話事,還是要受到國際局勢的制衡。 台灣是否仍置身事外? 對台灣來說,這次事件是了解相關歷史與戰略的良機,也同時是個反思:中、印如此大國都無法為所欲為,台灣自認小國,是否更應重視對國際戰略的研究?在規劃國政藍圖時,國家戰略應放在最優先,這也是為何國安會直屬於總統的原因,執政者需明白這樣的優先順序,善用國安會組織領航穿越全球惡水,別以為國家安全只在兩岸之間。 首先是1918年英國還政於錫金國王,導致尼泊爾與不丹之間出現缺口,二次世界大戰中緬甸宣布獨立,戰後保持獨立地位,斯里蘭卡於1948年脫離英屬印度獨立成為大英國協成員國,雙方發生衝突地點的戰略位置相當敏感,位於印度領土戰略上最脆弱的「阿薩姆走廊」。 阿薩姆走廊 印度最初獨立時,含巴基斯坦與孟加拉。後來印度與巴基斯坦分裂,東巴基斯坦又分裂出孟加拉,三方敵對成為世仇。因孟加拉自印度分裂而出,導致印度領土出現缺口,結果東北七邦(含藏南)與本土之間只剩下一條狹長的窄道連接,即為「阿薩姆走廊」。 「阿薩姆走廊」最窄處為遭尼泊爾與孟加拉,往北銜接被印度併吞的錫金,往東轉為橫向,走在不丹下方,連接阿薩姆省(地圖紅色處)。 洞朗高原 錫金與不丹中間夾著中國的亞東縣,亞東縣最與不丹交界地帶的洞朗高原,目前由中國控制,但印度支持洞朗高原屬於不丹,中國若由此處出兵可很快截斷阿薩姆走廊,中國在洞朗的一舉一動,都被印度視為具有重大威脅。印度吞併錫金後,對亞東縣有地勢較高的戰略優勢,中國一直想以洞朗高原為戰略反制點。 事件過程 2017年6月底,中國在不丹洞朗地區開闢道路,印度視為是重大挑釁,因此出兵越界進入不丹阻撓,中國也出兵反制,在6月1日要求印度拆除兩座碉堡,遭到印度方面拒絕後,解放軍於6月6日派出兩台推土機剷除碉堡,使得衝突加劇,雙方彼此增兵,對峙已經將近一個月,解放軍在印度邊境西藏進行35噸輕型坦克戰鬥演練。 中國也中斷先前允許印度朝聖者進入西藏的措施,並關閉與錫金的邊境通道乃堆拉山口。 不丹表示,中國興建道路的作為已經違反兩國默契。受到印度影響,不丹與中國無邦交關係。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