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郭至楨】如果Facebook消失了,世界將會如何?

"Portland, Oregon, USA - August 17, 2012: A close up of an Apple iPhone 4s screen showing  the starting screen of Facebook app, shows its logo. Featuring high resolution Retina Display, Apple iPhone 4s is one of the most wanted and powerful smartphone on the world wide."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作者為媒體人

不管你相不相信,如今「社群平台」已成為另一種「大眾媒體」!

無論是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機構(OXFORD Reuters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Journalism)所發表的「 2020年數位新聞報告」或是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所做的閱讀調查均顯示,越來越多的閱聽人每天獲取新聞資訊的來源是取自於網路社群平台,其中18-29歲的年輕人更是高達 36% 皆以社群網站做為獲取及分享新聞的主要管道。

對於媒體閱聽模式產生如此劇烈的改變,其實是令人憂心的,其中的利弊得失絕非僅止於一個產業市場佔有率的變化或是廣告移轉消長這麼單純的商業思維而已,因為這是一個攸關社會第四權,用以監督政府,維護人權的媒體產業。

照理說,當網路社群平台所能提供新聞資訊揭露與再傳播的能力足以平衡既有傳統媒體時,對於一般廣大的閱聽者而言不啻是個有效消彌「媒體壟斷與資訊不對稱」的好現象。但是,若當社群平台因開放的本質,而成為某種可被操控或惡意散佈「偽新聞」的製造來源與傳播途徑時,則將成為一種比媒體壟斷還要恐怖的災難。

路透社新聞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Nic Newman 特別在2020年的調查報告中提到:

「今年的報告是在一場全球性的健康疫情大流行之中進行的,這是前所未有的,對經濟、政治和社會的影響仍在不斷發展中。

而這場危機的嚴重性更加劇了對可靠、準確新聞的需求,這些新聞可以為人們提供信息和教育,但同時也提醒了我們對陰謀和錯誤訊息所開放的程度。

當記者不再能夠對所採訪的訊息進行有效的調查控制,卻對於社群媒體和其他網路平台產生更多的依賴,只為了提供閱聽大眾獲取更廣泛的訊息以及另類事實時,其中有些訊息是與官方說法不一致,甚至是具有誤導性或完全虛假的。」

「媒體」,是一種極度敏感且需要高度平衡的產業,既不能形成獨佔或寡占市場,為權力者為所欲為,亦不能無限制的任其恣意叢生,造成偽新聞四處橫行的亂流。

然,從古至今,凡權力者無不想利用媒體控制人民的思想與行為,以謀權力之私或粉飾施政之過,早期的台灣便曾經歷過媒體壟斷的年代,最重要的電視與報紙(三台三報)幾乎都與當時的政黨脫離不了關係。但隨著教育與知識的洗鍊,民智大開,人民開始懂得對媒體訊息進行多元解讀與自我思辨,以免遭受不當誤導。

如今當權者雖已不敢明目張膽擁媒自重,但透過置入行銷的方式利用或收買媒體卻已成常態,又隨著網路社群平台的崛起,似乎又為某些「操弄者」開啟了另一扇新的大門。

指尖革命 vs.偽新聞衝擊的共伴效應

網路世界原始的精神應是「開放與平等」的,正是基於這種網路精神,才讓我們得以知道2010年發生於遠在北非各國的「茉莉花革命」,其中葉門時報人權記者愛哈娃絲,便因為持續在Facebook上報導葉門動盪的局勢,在引發國際媒體關注後,才終於獲得了已經執政卅三年的葉門總統沙雷的召見。

愛哈娃絲說:「她在葉門國內的主流媒體寫了五年的新聞,總統都不認識她,如今只因為她在Facebook上發表意見,總統就決定要見她了。」

而愛哈娃絲與沙雷總統見面的第一句話就是:請你下台!

同樣的,網路社群平台也是對當權者開放的,不同的是,當社群平台成為權力者可控的工具時,「開放平等」瞬間變成了「恐怖控制」。

BuzzFeed 新聞記者 Davey Alba(戴維·阿爾芭)便曾寫過一篇描述菲律賓總統杜特蒂如何利用Facebook推動菲律賓毒品戰爭的報導。

報導中指出:『 2016年8月,在菲律賓的Facebook平台上出現了許多幀品質粗劣的性愛照片,照片中男人的臉部被打上了馬賽克,但女主角卻沒有,而且被刻意地影射成是當時對杜特蒂政府毒品戰爭最大的反對者,參議員萊拉·德·利馬(Leila de Lima)女士。

僅管,參議員萊拉·德·利馬強烈公開否認:「那不是我!」

但是這些影射性的照片很快成為了杜特蒂政府宣傳的素材,杜特蒂並指控參議員萊拉·德·利馬接受了吸毒者的賄賂。六個月後,參議員萊拉·德·利馬便因毒品相關指控而遭到逮補並被拘留。

至於,為何那些來源不明的性愛照片能夠在Facebook上出現?

事後,Facebook表示:這些圖片違反了Facebook的政策,已被刪除,並且阻止在其平台上共享與參議員萊拉·德·利馬相關虛假報告的鏈結」

但是,Facebook的這些聲明與動作,卻是在參議員萊拉·德·利馬遭受逮捕之後才發生的。』

如今僅管已有越來越多質疑的聲浪,針對網路社群平台上各種層出不窮的偽新聞或是遭受政府控制的現象感到憂慮,甚至在發生美國非裔男子佛洛伊德(George Floyd)死於警察暴力執法事件之後,所造成全美各地反種族歧視的示威活動,已有包括可口可樂、星巴克等全球400多個品牌商已從Facebook撤出廣告,為了支持與呼籲Facebook必須採取更具體的措施,以阻止網路社群平台上諸多種族仇恨言論的惡意傳播。

但對於這樣的現象,Facebook創辦人佐克伯 (Mark Elliot Zuckerberg),則是極力的試圖繼續說服世人。

佐克伯認為:「Facebook是對世界有利的,至少是利大於弊,他將建立能夠使世界變得更好的工具,而且他也正在思考,如果Facebook消失了,世界將會失去什麼?」

是的,從科技角度來看,Facebook的存在對於世界來說,或許正如佐克伯所言是利大於弊;但是,科技終究難以克服人性,人性的複雜與多變,絕非單純的0與1所能控制得了。

正如同對於發展AI人工智慧的同時,我們亦須思考並設法解決伴隨而生的諸多社會道德倫理問題一般。

我相信,如果Facebook消失了,世界將不會有所損失。

因為隨後便會有更新的科技工具取而代之,只是「人性」的問題依舊存在、待解而已。

●更多資訊請參考本文作者臉書郭至楨 / Mr.Big

更多Yahoo論壇文章
一個索馬利蘭能折抵5個斷交國嗎?
黨產歸零協商,民進黨和黨產會不應刁難
長不大的民眾黨
川普比下拜登?靠討厭川普就能贏回白宮?
台灣人的子女,不該是陸委會與衛福部的皮球

今日推薦影音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