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劉宜君】政府從髮型到頭皮的呵護 燙染產品警語能美得健康?

Portrait of a woman with bright colored flying hair, all shades of purple. Hair coloring, beautiful lips and makeup. Hair fluttering in the wind. Sexy girl with short  hair. Professional coloring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作者為元智大學社會暨政策科學學系教授兼主任

近來網路流傳,未來上髮廊不准同時燙染,否則要罰100萬,由於事涉民生消費議題,引起輿論的討論。真實的情形是衛福部食藥署配合新法《化妝品衛生安全管理法》的實施,同步修訂相關子法,由於染燙同時進行較傷髮質,因此在草案中要求製造或輸入業者,須在產品上加註「染髮一周前後不得進行燙髮」、「燙髮一周前後不建議進行染髮」、「脫色脫染後一周前後不建議進行燙髮」,未依規定標示最高可罰100萬元,新規定預計於2021年7月1日實施。由於消費者起初未理解修法的重點是在「標示」,誤解政府連民眾的「三千煩惱絲」都要管理。

而為平息輿論紛擾,行政院長蘇貞昌端午節連假仍不得閒,在臉書將自己年輕時頭髮茂密的照片,強調「一週內染燙很傷頭髮,嚴重會跟他一樣」,發文澄清,只是要求生產染燙藥劑的廠商,加註警語,沒有要罰消費者和髮廊。蘇揆為國為民、犧牲小我的宣傳,再度引起熱烈的討論。我們常說北歐國家是「從搖籃到墳墓」全程照顧的社會福利制度,此次引起爭議的內容主要針對燙與染髮的消費行為,台灣更進一步做到「從髮型到頭皮」全程呵護的管理制度。

雖然蘇揆親上臉書化解了民眾的疑慮,但從政策規劃的角度,或是應該先釐清「是否該加註警語」、「如何加註警語」與「加註警語之後的效果」的思考,避免犯了以「正確的方法」解決「錯誤的問題」,不但增加管制成本,同時造成民眾的誤解,政府與民眾均未能雙贏。

首先,或是能有數據顯示,有多少或是有多少比例的消費者偏好一次到位的同時燙染髮,贏了美麗、但可能傷了健康。也或許消費者頭皮的傷害,更可能是因為使用來路不明的藥劑、或是頭皮本身有狀況而未能避免染燙,甚至民眾本來就有譜,知道同時染燙對頭髮傷害較大。此外,也可能是因為工作與經濟的壓力、生活緊張,以及空氣污染、季節交替等內外在因素,使頭皮發生異常狀況。如果是這些原因,除了美髮消費行為的調整外,政府更應將資源投入在不明藥劑的取締、改善環境的空氣汙染,以及國家整體經濟的發展。

其次,另一個引起討論的是「一週內不同時燙染」。所謂的「一週」是否有所本?或是如美髮沙龍專家建議「兩次染髮間隔超過3個月」。而「一週」的規範如何執行?既然蘇揆說明沒有要罰消費者和髮廊,因而「一週內不同時燙染」僅為「警語標示」,宣示意味大於實質,消費者要自求多福。

再者,燙與染髮劑加註警語,政策立意類似菸盒外表加註「吸菸會導致肺炎、肺氣腫」、「吸菸及二手菸會導致胎兒異常及早產」等警語;或是酒品促銷廣告需要明顯標示「飲酒勿開車」、「未滿十八歲者,禁止飲酒」、「飲酒過量,有害健康」等警語。但不同的是,民眾吸菸與喝酒的行為是直接消費,但染髮或燙髮的行為有相當比例是透過專業的造型師使用髮劑,視為間接消費。

換言之,與其要求廠商加註警語,更有效的是對於第一線的髮型工作者或民眾的宣導。此外,加註警語也可能適得其反,例如日本政府為了2020年東京奧運新一波提升國家形象的動作,要求菸盒包裝上的警語要覆蓋包裝一半以上的面積,結果造成菸盒上出現一大堆密密麻麻的文字,反而不會有人想要看,而徒增廠商的製造成本。

我們肯定政府修法的立意,透過髮劑標示警語,期望讓民眾改變同時燙染的行為,真正做到康是美(健康又美麗)。但政策資源畢竟有限,或是能先釐清問題本質與適當的執行工具,提出以證據為基礎的政策設計,「豈賴加註護健康,莫將警語惑蒼生」。

更多Yahoo論壇文章
香港已經被肆虐了 還相信台灣沒事嗎?
韓國瑜真是最強藍血人嗎?(上)
一個台北兩個世界
我賣藥,也賣台:中國對台語電台的滲透
學校也有叢林法則,弱肉強食:「孩子,你弱的時候壞人最多」

今日推薦影音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