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吳建忠】柯文哲一廂情願的長三角經濟合作

SHANGHAI, CHINA - JULY 02: Shanghai Mayor Ying Yong (L) and Taipei Mayor Ko Wen-je pose for a photo at the Shanghai-Taipei Forum on July 2, 2017 in Shanghai, China. Taipei's Major Ko Wen-je led a delegation to attend the Shanghai-Taipei Forum on Sunday in Shanghai. (Photo by Tang Yanjun/CHINA NEWS SERVICE/VCG via Getty Images)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作者為台北海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台北上海雙城論壇,台北市長柯文哲在致詞時細數兩市10年來交流的細節。透過本屆的雙城論壇,擴大合作範圍,柯文哲跨出上海市,走訪長江三角洲的崑山與洋山港。許多媒體問到此行參訪後,對於未來台北、上海雙方未來如何進一步合作?柯文哲說,此行最重要是北台灣跟長三角的經貿合作。

此話一出,馬上令人聯想到與韓國瑜登陸,放眼大灣區的「南南合作」,實有異曲同工之妙。陸委會副主委邱垂正也提醒,今年「習五條」提出後,陸方積極推出「經社融台」策略,「以經促統」意圖明顯,地方政府應慎防中共相關政治操作。

中共政權慣以金錢借貸及經濟手段,整合當地的執政者或具有話語權的勢力,取得政治干涉影響力,以利逐步實現組織控制與國家干預。這類經濟大餅,讓許多人貪戀著中共當局所恩賜的統戰紅利,也想繼續享受著臺灣的自由和民主,卻刻意避談經濟大餅後面的陷阱。顯而易見的是,長三角地區在追求經濟合作的過程中,早就存在三個層面難解問題,包括上海作為核心城市的輻射作用不強、行政區劃的條塊分割出現以鄰為壑的問題、缺乏有效的區域協調機制導致產業結構趨同的現象嚴重。

進一步來說,長三角地區的地方政府為了經濟發展,早有存在惡性競爭現象,區域競爭愈演愈烈,尤其當地方追逐產業往高階騰籠換鳥之際,產業結構不利於產業分工的進行,更使得整體經濟發展出現資源浪費、效率下滑的瓶頸。

換句話說,市場經濟體制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力,已不是政府力量可以完全取代,過去無論是地區傾斜抑或產業傾斜,都可以看出中共中央主導力量的介入,同時也成功帶動中國大陸經濟的成長;然而,當全球化與市場化的趨勢,如何調適區域經濟發展建立正常化的市場運作,早已是中共中央無法解決的問題,更遑論中美貿易戰下,美方對於需留下技術的長三角經濟早有不滿。

柯文哲昧於中美貿易戰的國際大勢,這些不懂經濟的政策主張,聽起來很不妙。在大陸的台商都還在擔心美國高關稅,就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地方發展的契機在於如何利用全球資源的有效配置,同時加入全球產業供應鏈成為最大的重點。推動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最終仍要回歸本身各項條件的優劣,也更應認清外在環境的機會和威脅;短期則可能受到政治操弄等非經濟因素,而若這些迷思被政客有意操弄,勢必要付出慘痛之摸索代價。

許多人真的是看不懂,柯文哲昧於價值理性,只有工具理性。但是,柯文哲常常覺得「你們不懂」,「我知道」,並且信心滿滿。長三角地區仍存在環境、市場、產業等問題,出現合作機制缺乏、地方主義仍存、生產要素流動阻礙、產業趨同發展等現象,使得區域合作與市場依體化的進展仍處於較無實質性的狀態。地方既得利益在本位主義的考量,加上政府與企業結合形成的「地方統合主義」過程,將與現有制度形成「路徑依賴」,地方利益再次取代區域整體利益。

關鍵在於,柯文哲應回歸基本之經濟面探討,簡言之,首先必須破除政治面迷思,目前最大的迷思是「兩岸經濟發展具有互補性,可以互惠雙贏」。由於「血濃於水」的一廂情願想法及缺乏敵我意識,驗諸實際,卻是低度互惠的「單邊輸血」,更嚴重的是交流議題的選定,以及所釋放的「利多」,主導權多在共產黨,這不是一句客隨主便就可以帶過去的。

事實上,對於跟中國大陸加強經貿合作,不少臺灣人仍抱有很大戒心。雙城論壇營造出兩岸城市交流的榮景,然而必須指出,這一發展趨勢跟緩和兩岸政治對立,並無必然關係。基於制度差異,臺灣人在政治層面對中共仍然有很大的抗拒,各地縣市政府也深明,凡是牽涉兩岸重大政治課題的事情,一定要尊重中央的立場,所謂「地方包圍中央」,僅限於經貿交流事宜上向蔡英文政府施壓,且效果越來越有限。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