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廖曉佩】沈默的亞洲學生

廖曉佩配圖:阿爾托大學校內的團隊合作多半都是由各國學生組成,我的小組裡有五個不同的國籍,由左至右分別是俄羅斯、德國、印度、臺灣與芬蘭。不同的背景與文化差異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激蕩出更多的火花。
廖曉佩配圖:阿爾托大學校內的團隊合作多半都是由各國學生組成,我的小組裡有五個不同的國籍,由左至右分別是俄羅斯、德國、印度、臺灣與芬蘭。不同的背景與文化差異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激蕩出更多的火花。

作者為Aalto大學學生大使

俗話說:「沈默是金。」但這並不適用於每個社會,畢竟各個國家的文化脈絡有根本上的差異。在芬蘭念研究所,我的學校相當重視團隊合作,來自不同背景、國家的同學組成國際小組。多數課堂成績近80%左右來自小組作業的成果。小組會議、討論當然每週都會上演,這時候個人表達就是相當重要的能力。

然而,丹麥和芬蘭同學卻不約而同地跟我說,他們的小組中都有沈默的亞洲組員,他們在團體討論過程中總是相當沈默,不發表意見,等同沒有任何聲量,導致六人小組中,實際上只有四個人在開會。在小組會議討論中不發表意見等同於降低個人在小組作業中的貢獻。

這些沈默的亞洲學生更以華人為多數。在芬蘭跟臺灣唸書最大的差異就是個人意見的表達。不只是小組作業,課堂中經常有隨堂分組討論,外國學生總是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相較之下,亞洲學生就顯得弱勢。剛來芬蘭念書的臺灣學生紛紛跟我訴說他們在小組討論時的挫敗,除了外語的隔閡之外,當他們終於在腦中組織好要表達的意見時,話題已經轉變。

這點就出在長期的教育問題。為何臺灣學生總在提問或表達意見時,有一種自我評斷在前的壓力?我要問的問題或是提出的意見想法「應該」要顯示出自己很厲害、很聰明、很有見解,千萬不要提出笨問題。這樣的想法往往扼殺個人表達。

首先,沒有什麼問題是笨問題,也沒有任何想法或意見應該被認為是愚蠢的(當然歧視或打壓他人的除外)。尤其越是根本的問題越值得去探討。所有提倡開創性思考或創新的地方都注重提問的能力,因為問對問題比找出解答來得重要。問題的設定會改變尋找解法的方向,從提問中找到新的契機與破解難題的著力點。越是被埋在前題隱而不顯的假設,越值得被重新檢視。

再來,自我評斷和審查會斬斷自己還未真正成形或值得深究的想法,而且會經常性地評價甚至貶低自己的意見或看法。當然,物極必反。曾經遇過同學一有點子就一股腦地丟出來,要組員給回饋或意見,自己不去思考其可能性或合適性。反而將其點子的發展性任由他人去評斷是否該繼續下去。

歐盟暑期學校期間遇見40個學生,分別來自19個不同國家,我是唯一的臺灣人。在團體討論中,對於關注的議題,我總是勇於提出想法和意見。有一次,我們針對整個團隊面臨的危機進行討論,每個人都得發表意見。討論結束後,丹麥同學跟我說她最喜歡我的想法。暑期學校最終時,荷蘭同學跟我說他學到來自臺灣的智慧。

沈默是金也得看場合。如果選擇在該表達意見時沈默,等於失去自己的立場,漸漸地在團隊討論中被視為隱形人。在國外發言能力是備受重視的。表達能力的確需要長期的訓練。個人意見的深度與見解更來自長期累積對於各重大議題的理解度。但除了依靠教育之外,個人更必須找到動機去把握機會訓練自己的表達技巧,總希望有一天需要據理力爭或是需要捍衛重要價值時,有足夠地能力說服他人或是創造改變。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