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曾志超】疫情全球延燒衝擊美中關係

A financial data analysis graph. Selective focus. Horizontal composition with copy space.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作者為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

新型冠狀病毒從去年12月起,在大陸武漢地區發現多起案例後,已經肆虐全球超過三個月,快速往許多國家蔓延。經濟衝擊開始浮現,FED被迫比照金融海嘯,降息兩碼之譜。更值得關注的是,國際關係也將波及,尤其是美中關係。

疫情惡化 全球蔓延

從近期公布的數據,全世界確診病例已經超過九萬例,其中爆發地中國大陸確診人數已經超過八萬例,並造成近三千人死亡,不過疫情似乎開始減緩,以3月3日為例,全國新增確診病例119例,多數位於重災區湖北,其新增確診病例115例(武漢114例);新增死亡病例38例,湖北佔了37例(武漢31例)。換言之,湖北以外的省市僅有零星新疫情。

不過其他國家的疫情卻轉趨嚴峻,原本只在東亞地區蔓延,現在已經擴及全世界。南韓確診人數突破五千例、義大利超過二千五百例、伊朗也突破二千三百例,這三個國家新增確診數都超過中國大陸。其他超過百例確診數的還有日本、法國、德國、西班牙、美國、新加坡與香港,增加幅度相當驚人。歐洲、美洲與非洲各國逐一淪陷,已有八十餘國受波及,全球大擴散已經不是會不會發生,而是時間早晚的問題。美國新聞週刊取得的美國國防部參謀首長聯席會議每日情報摘要就指出,新冠肺炎可能在未來30日內成為全球大流行傳染病。

更讓人擔憂的是,許多案例找不到感染途徑,根據《紐約時報》報導,研究者分析華盛頓州兩名患者的病毒樣本基因排序,結果顯示新冠病毒早在6星期已開始傳播,不知還有多少人受到感染,未來恐將逐漸發病。

疫情蔓延直接衝擊經濟發展,旅遊業按下中止鍵、工廠停工、企業停擺、投資衰退與消費停滯,根據牛津經濟研究院 (Oxford Economics) 預估,本次的疫情將可能導致全球GDP1.1兆美元損失,今年全球GDP將減少1.3%。

經濟下行風險大增,上週引發全球股市暴跌,引用媒體整理的數據,富時義大利MIB指數下跌超過11%;德國DAX30指數跌幅超12%;法國CAC40指數跌近12%;英國富時100指數跌逾11%,日經225指數跌逾10%;韓國KOSPI指數跌逾8%;A股上證指數下跌超過5%;美國道瓊工業指數上周周線大跌3583.05點,跌幅達12.36%、S&P 500指數上周跌了11.49%,創下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最慘重跌勢,納斯達克綜合指數重挫10.54%。

威脅川普選情

經濟表現一向是美國總統川普最大的政績,即使發動美中貿易戰,經濟仍維持成長,每年經濟成長率均超過2%(2017年2.4%、2018年為2.9%與2019年成長2.3%),縱然沒有達到川普的3%目標,對已開發國家實屬不易;就業數字更是漂亮,一月份美國的非農人口數大增22.5萬人,遠超乎預期的16萬人,失業率維持在3.6%的極低水位。

優異的經濟成績,讓川普對年底大選勝券在握,共和黨內沒有競爭對手,民主黨的候選人還在纏鬥中,難以挑戰川普。然而,疫情蔓延卻打亂川普的布局,今年經濟將受衝擊,讓其最引以為傲的美國股市「政績」腰折,引用CNBC統計,2016年底川普當選總統以來,美股屢創歷史新高,至2月12日漲幅高達六成(61%)之譜,但美國疫情惡化後,上周美股暴跌,「川普漲幅」只剩38.6%,漲幅縮水36.7%。

聯準會(Fed)3月3日宣布降息二碼(0.5個百分點),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聯準會最大幅降息和首次緊急降息,加劇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經濟的疑慮。讓跌深反彈的美股,再度重挫。

美國對中國將「硬的更硬」

2019新型冠狀病毒源起於中國大陸,對於該冠狀病毒起因科學上尚未有定論,但多數國家認為中共在感染初期隱匿疫情,導致全球大爆發,應對病毒擴散負最大的責任。

美國川普總統在2月7日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話時,尚十分肯定中方的防疫作為稱:「中共當局採最全面、嚴格的防疫措施,秉持著『公開、透明、負責任態度』。」不過當時美國疫情仍相當緩和,僅有零星的12例確診,經濟直接影響有限,美股更在高點。如今美國感染人數驟增,美國資產管理公司Evercore ISI主席Ed Hyman預測,將美國2020年第二、三季經濟可能降為零成長。

經濟若是呈現下滑,川普選情也將由紅翻黑。本文以為,川普為提升支持度,除了要求聯準會降息外,極有可能對中國大陸改採強硬的態度,在各領域全面開戰。可能在以下領域開火:

第一 落實採購協議

《美中第一階段經貿協議》中方須在兩年內向美方增購2千億美元包括製成品、農產品、能源和服務業等商品與服務,其中在2020年僅需增購當中的767億美元。惟今年爆發新冠疫情,大陸需求下滑,消費勢必受到衝擊,許多企業復工遙遙無期,今年恐難達到採購目標。二月底中國前商務部副部長魏建國表示,中國恐引用協議中的「不可抗力」條款,不兌現採購承諾。倘採購案跳票,將威脅川普農業區和鏽帶區等地的選情,美國政府難以接受,勢將要求中共履行承諾,否則將予以報復。

第二 要求結構性改革

第一階段經貿協議並未碰觸敏感的結構性改革問題,川普表示第二輪談判在第一階段協議完成後很快就會展開,目前因疫情而停擺。不過美國施壓並沒有停止,尤其中方宣稱疫情已經逐步緩解,川普政府有可能要求盡速恢復談判,迫使中共禁止對國企的補貼以及傾國家之力扶持重點產業等行為。

第三 持續發動科技戰

美國發動貿易戰主要原因之一,在於阻攔大陸在新興科技(如AI、5G、大數據與生物科技等)彎道超車,防止「中國製造2025」威脅全球技術創新及美國科技霸權。即使簽訂第一階段協議,美國對華為、以「千人計畫」竊取美國技術、網路駭客與敏感科技出口管制等舉措都不會受到影響,更何況在美中衝突升級之際。

第四 發動新聞戰

中共官方因隱匿疫情,讓病毒擴散至世界,成為眾矢之的,「吹哨者」李文亮去世,引爆大陸網路嚴厲批評。中共隨即緊縮網路言論管控,《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3月1日正式生效,BBC指其為有史以來推出的最為全面、最為嚴厲的網路審查和信息控制舉措之一。大陸網路只能說好話,全面封鎖負面訊息,對外啟動「大外宣」,《紐約時報》直指: 「執政的共產黨正在試圖修復自己的形象,將自己重塑為全球抗擊病毒行動中毫不含糊的領導者。」並利用五毛網軍宣揚中共抗疫成效,發布假新聞,部分媒體或通訊軟體平台甚至直指新冠病毒源頭在美國,讓美國怒不可抑。

上個月因不滿華爾街日報批中評論,還驅逐其旗下3名記者。美國也不甘示弱,美國國務院上月18日宣布將新華社在內的5家中共控制的新聞媒體認定為外國使團,並要求該媒體向美國政府提交員工名單與不動產財產清冊,本月2日再宣布,要求在美駐點的4家媒體單位,減少四成中國大陸國籍的工作人員。未來應會對中方持續施壓,防範大陸官媒與紅色資本進行滲透,擴張中國大陸的全球影響力,在國際創造親中輿論環境,並要求外籍媒體採訪新聞自由,敦促中共尊重言論自由。

第五 加強反壟斷與反補貼調查

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2月10日公告,縮減依據美國反補貼稅法所認定的開發中國家和低度開發國家清單,將包含中國大陸在內的20多個國家,從美國認定的開發中與低度開發國家清單中剔除。此舉有利於美國進行反補貼調查時,降低啟動門檻。有專家認為,此舉主要就是針對中國大陸而來,可以想見往後對陸企的反壟斷與反補貼調查將大增,動輒祭出懲罰措施。

第六 地緣政治摩擦加劇

中國崛起進而挑戰美國在全球地緣政治的影響力,美國經常也會大秀肌肉,展現世界霸主的地位。例如大陸在南海建造的人工島,並在那些島嶼上建造各種戰略設施;美國則在南海行使航行自由。台海也是美中二國博弈的熱點,中共解放軍空軍飛機與軍艦自2016年起不定期繞行台灣演訓,並於去年與今年二次飛越海峽中線,對台施壓意味濃厚;美方也派遣軍機或軍艦行經台灣周邊海空域巡航,彰顯以武力維護在這個地區利益的決心。隨著疫情升溫,美中地緣政治的衝突機率也跟著大增。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迅速蔓延全球,許多國家對中共頗為不滿,排中聲浪四起,包含台灣在內的亞裔人士都受到波及。當川普政府聲討北京當局之際,其他西方國家有可能會採取一致的行動,成為全球各國圍堵對象。

一月中美國、歐盟及日本在華盛頓舉行三邊會談後,隨即發表聯合聲明,同意將在世貿組織架構下,強化有關工業補貼領域的國際規則,並批評部分國家強制技術授權的作法。聯合聲明雖未指明針對哪一國,但明眼人都知道是衝著北京而來,要求中國大陸移除貿易障礙。往後類似的國際合作,恐將愈來愈多,加大對中共的施壓。

台灣成為二強博弈舞台

民進黨政府主打「親美抗中」路線,往後中共應會在軍事、外交甚至經濟等方面加大對台施壓;台灣同時也是美國印太戰略的一環,美方也將提供相應的反制行為。

美中對抗下,台灣恐成為二強博弈的戰場,增加不少風險。我國靠邊站的策略,與大陸交惡,卻未從美國得到實質的好處,美國僅承諾銷售非先進武器,仍無法加入國際組織,難以融入國際經貿整合,美商來台投資雖有增加但也相當有限,不要說台美要簽署高標準的雙邊貿易協定(BTA),連前階段的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會議都已經二年沒開了。

我國成為美國圍堵中國大陸的一環,卻無法獲得美國實質的協助。職是之故,政府除了對對岸硬起來之外,也應更強硬的要求川普政府立即與我進行BTA的協商,加速美商來台投資,以及協助我國加入國際組織及參與區域經貿協定。

更多Yahoo論壇文章
告蔡英文違憲?明明是中國「礙」的迫降
返台有落實「居家檢疫」14天嗎?讓我告訴你……
誰把這頭水牛牽進立法院?
瞄準黃安的箭,不會射中周子瑜嗎?
年輕世代對新國民黨主席的期許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