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5台灣光復節 何啟聖感慨:79周年紀念你記得什麼?
明天是台灣光復79周年紀念,自民進黨執政後未再聞問。致理科技大學專任教授何啟聖今天(24日)感慨,日本戰敗後的台灣,因著光復,從殖民而為民主,由日奴而為富足,在台灣光復79周年前,反思我們似乎忘掉了誰?忘掉了誰因著「我死則國生」,維繫了國祚綿長?這一頁屬於中華民國113年歷史中,最慘烈悲壯的波瀾壯闊,你記得了什麼?
何啟聖今天透過臉書發文,從自身小時候詢問10月25日台灣光復的意義是什麼開始談起,繼而感慨,如今大家都甚少提及這個該被紀念的日子。
何啟聖在課堂授課的時候表示,再過二天,就是台灣光復節79周年紀念日,我問同學,台灣光復的意義是什麼?多數同學都默不支聲,只有少數同學答道,「結束日本的殖民統治」、「台灣重回『祖國』的懷抱」。我再問,結束日本殖民統治的原因是什麼?有同學說,「日本戰敗」;當我繼續問,日本為何戰敗,就再也沒有同學能夠回答了。
他說,這堂課我教授的是「廣告管理實務」課程,而在「廣告層級效果模式」中,所謂的「認知→認同→實際行動」過程,我想藉由台灣光復紀念前夕,以中國對日抗戰那些愛國青年奔赴國難的悲壯史實,讓同學兼收歷史與理論的學習之效。何況,師者,本就傳道、授業、解惑,傳做人原則、處世之道,即屬本務。
台灣光復,源於對日抗戰的勝利,在這14年(從民國20年、九一八事變算起)當中,日本殘害中國逾3千萬軍民同胞的生命,當中,有著太多血淚斑斑的英勇壯烈與從容就義。
何啟聖指出,我用一所「有去無回的學校」為題,介紹空軍官校前身、位於杭州筧橋的「中央航空學校」,7個班次的5百餘位學生全數投入抗日戰爭,幾乎全數陣亡。讓同學們深切體認,台灣光復是多少仁人志士的鮮血譜成的浩然史詩。
這所中央航校的學生,多的是家世顯赫、名門望族、高官子弟,這群富二代、官二代卻視死如歸,把「置個人死生於度外」寫成了自己生命的傳記,但今天誰人記得那一張張稚嫩的臉龐和赤膽忠心的姓名?紀念台灣光復,就不能不知道這些聽來讓人血脈賁張、熱淚盈眶的抗日故事。
陳懷民,對日空戰中,年齡最小的一位,殉國當時才22歲,也是世界空戰史上,與敵機對撞、同歸於盡的第一人。1938年4月29日,日軍為慶祝天皇生日,砲轟武漢,企圖摧毀我空軍,向天皇獻為壽禮。陳懷民升空迎敵,5分鐘不到,即擊落日機一架,其精湛的飛行技術、無懼的剛猛頑強,引起日軍注意,5架敵機朝陳懷民座機撲來,密集的掃射,擊中油箱著火,他因中彈負傷,最終放棄跳傘逃生,選擇正面那架由日寇王牌戰機飛行員、有著「紅武士」之稱的高橋憲一座機,筆直撞去。碧血灑向長空,兩團火球墜入長江。
武漢百姓抬頭為英勇的空軍喝采,當中,也包括陳懷民的父親,但他並不知道,那團火球中英靈正是他的兒子。得知死訊後,陳懷民的母親哭瞎了雙眼,而他的女友、出身金融巨賈的富家千金王璐璐,身著陳懷民送她的旗袍,在殉難的長江邊,投江殉情。
在這個悲愴故事背後,還有更戲劇性的發展。在清理戰場時,發現遭擊落身亡的高橋憲一上衣口袋中,有一張照片及家書,那是他的新婚妻子美惠子所寫,敘述做為一個飛行士妻子的孤淒與哀泣,字裡行間流露出妻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以及對丈夫安危的擔憂之心。陳懷民的妹妹陳難接過信後,提筆給美惠子寫了封長信,信中表達了對美惠子的同情和關愛,也表明了對日本侵略戰争的堅決抵抗的態度,更有對世界和平的美好嚮往和期待。陳難十分清楚,日本軍閥的錯誤政策,造成兩國人民陷入無情的戰火之中,無數的軍人成了戰爭的炮灰,高橋憲一與美惠子都是日本軍國主義的受害者。
陳難「設身處地」、「感同身受」的高貴品格,讓這份信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傳遍全球,也掀起世界反法西斯的強大回響。遺憾的是,因日本軍國主義的封鎖,這封信遲遲未能送到美惠子的手中,一直到50年後,戰後改嫁的美惠子才一睹信件的內容,此時,因國家帶來的屈辱與喪夫的哀痛,全部湧了上來,美惠子當場痛哭失聲。
張錫祜,出身教育世家,父親是南開大學的創辦人張伯苓,他鼓勵學生投身抗戰,而他兒子率先響應,投筆從戎。身高超過2百公分的張錫祜,鶴立雞群,因機艙空間狹小,他這樣的身高,在戰鬥機飛行員中,實屬罕見,也因此備受矚目。民國26年8月14日,中日上海淞滬會戰打響,日本大型旗艦「出雲號」開進黃浦江,張錫祜奉命由南昌飛往上海,對日艦進行攻擊,當時天氣非常惡劣,氣象測報一直提示不良,張錫祜急於炸敵,躍上戰機,冒險飛行,奔著「出雲號」飛了出去,終因天氣惡劣,途經臨川上空遭雷電所擊機毀人亡,時年26歲。
消息傳至父親張伯苓處,只見他仰頭喊了聲「好」,「死的好」,誠如張錫祜在赴難前的家書寫道,「此次出發非比往常,生死早置度外,望大人勿以兒之膽量為念,若能歸旋而歸,當能奉雙親于故鄉,以敘天倫之樂;倘有不幸,雖負不孝之名,然為國而殉,亦能慰雙親于萬一也。」張伯苓的一句「死的好」,其此生不能殺敵報國之恨,因兒為國捐軀,無憾了!
林桓,有個北洋政府擔任司法總長的父親林長民,堂叔為黃花崗烈士林覺民,姐姐是民初知名的作家、詩人林徽因。因著七七事變的爆發,林桓放棄清華大學機械系的學業,報考中央航校。
民國30年3月14日,日寇對成都發動空襲,林桓駕機升空,勇猛迎戰,奈何敵機性能優越,儘管憑藉高越的飛行戰技,擊落多架日軍戰機,但林桓最終仍遭機槍掃射,頭部中彈,剛從航校畢業的他,就在成都上空,陣亡了。那年,他僅有23歲。
得知惡耗的姐夫梁思成,不敢告訴妻子林徽因及岳母,藉著出差之名,前往成都,將林桓的遺體埋在當地一處無名的墓地。同時,將林桓的一套軍禮服及畢業所配發的「中正劍」,小心翼翼的打包,藏在木製衣箱的最底層。最終,紙包不住火,還是從鄰居的口中得之死訊。
林徽因為這個以身殉國的弟弟,在3年後寫下了「哭三弟桓」,她說,「弟弟,我沒有適合時代的語言,來哀悼你的死;它是時代向你的要求,簡單的,你給了。這冷酷簡單的壯烈是時代的詩,這沉默的光榮是你。」
這首詩寫的很長,至此,林徽因就再也不曾寫詩了。而讓人感傷的是最後一句,「而萬千國人像已忘掉,你死是為了誰!」
是啊!日本戰敗後的台灣,因著光復,從殖民而為民主,由日奴而為富足,在台灣光復79周年前,反思我們似乎忘掉了誰?忘掉了誰因著「我死則國生」,維繫了國祚綿長?這一頁屬於中華民國113年歷史中,最慘烈悲壯的波瀾壯闊,你記得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