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第一家中餐館在德國開張

(德國之聲中文網)1923年可謂魏瑪共和國的命運之年,那一年,經濟癱瘓,國家破產,大舉印鈔導致了惡性通貨膨脹。你知道買一塊面包多少錢嗎?250億馬克!但是,那一年裡不是只有發生了災難。

柏林康德大街130b號第一家中餐館於1923年開張。在德國的聯邦政治教育中心的出版物裡,人們在一篇研究柏林歷史的文章裡讀到,"它由當年的使團廚師經營,取名為'天津'。今天,柏林康德大街130b號同萊布尼茨大街交叉街口的那棟房子還在,不很顯眼,一樓是眼鏡店和藥店。"

據那篇文章,中國人早在20世紀初期便來到德國,他們當中有人在位於夏洛特堡的工大讀大學,當時的中國大使館就在附近的選帝侯大街(Kurfürstendamm)。二十年代,1902年成立的學生會會址在康德大街118號。直到今天,康德大街被譽為柏林的"中國城",當然,它無法同舊金山或者紐約的唐人街相提並論。

研究中國移民問題數十年之久的歷史學家阿門達(Lars Amenda)說,"二十年代,經營一家不是歐洲人熟悉的飲食店,是絕對少有的。柏林的這家'天津中餐館'可能是德國第一家中餐館,它也服務於德國食客,對年輕的知識分子有吸引力。"

阿門達生活在漢堡,他說,漢堡也出現這種發展,但迄今對此沒有研究。"當年警察署注意到,1920年前後,從英國港口城市來了一批中國人,他們在漢堡聖保利區經營小商店和餐館,主要提供粵菜,因為水手中很多都是香港人。但是,今天很難查到有關這些早期店鋪的信息。"阿門達說,由於航運活動頻繁,相關食材獲取容易,醬油、佐料、魚干、豆腐等都能買到。

一份漢堡導游書裡存有早期中餐館的資料,阿門達說,那是一則廣告,內容是:"北京 - 雜碎餐館,德國首家且獨家,爵士樂"。餐館的位置應該在市內Fuhlentwiete街27號。"完全找不到其它相關的報道,簡直不可思議。也許它從未開張過,或者只經營了很短時間。"

漢堡早期中餐館不是面對德國人的,來自中國的船員是其主要客人。此外,還出現了中國人開的娛樂場館,歌舞表演一應俱全。據阿門達的敘述,德國著名作家、評論家圖霍爾斯基(Kurt Tucholsky)曾對"新中國"充滿向往。

電影裡的上海餐廳象征了遠航和國際化

三十年代納粹上台後以及後來戰爭年代,國際餐飲業在德國每況愈下,但卻沒有完全消失。由Hans Albers主演的《7號偉大自由》影片裡,有一個虛構的"上海餐廳",Alers飾演的主人公正是在這裡做出重新出海的決定。阿門達說,"'上海餐廳'在此象征了遠航和國際化。"

戰後,中餐館很快變成遠方世界的代名詞。今天呢?據Yougov一項具有代表性的調查,德國成年人當中,中國餐館受人喜愛的程度僅次於意大利餐館和希臘餐館,排位第三。

時至今日,不可否認,在2023年的德國,人們對中餐館仍不乏偏見,如點菜說號碼(點一份43號!),菜單是塑料的。並不是總有北京烤鴨,但糖醋排骨、牛肉、鴨肉、炒面等一定會有的,對了,還會放味精,吃多了會頭疼、全身疼、惡心,即得了所謂的"中餐館綜合症"。

德國的中餐館,尤其在德國東部,常常是由越南人經營,他們當中很多是民德時期的合同工,兩德統一後,留在這裡開始為生計打拼。

今日德國有數不清的中餐館。在漢堡這家名叫Dim sum Haus的中餐館位於中央火車站附近,自1964年營業至今,它自稱是全市歷史最悠久的中餐館。在慕尼黑,有一家歷史更長的中餐館"香港",但經營了65年之後於2018年關閉。柏林"龍門"中餐館已於1969年開張,它的主人告訴記者,菜一定要上足,讓客人吃不完,否則便是老板上菜不夠吃,有失餐館的顏面。

(德新社)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