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總裁 弱台灣,央行年繳1800億的全民代價

強總裁 弱台灣,央行年繳1800億的全民代價

當了20年中央銀行總裁的彭淮南即將退休,彭淮南帶領台灣安然度過多次金融風暴,但也有不少批評者認為,央行的決策已經為台灣帶來不少後遺症。最新一期的《財訊》雙週刊以「強總裁弱台灣」為題,深入解析彭淮南制霸央行20年的功與過。 10月25日,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最後一次到立法院備詢,仍然語氣堅定地表示:「我的任期到明年2月25日,任滿就退休。」 《財訊》報導指出,綜觀這位強勢總裁20年在央行任內,除了有效讓物價、匯率、利率與金融穩定外,最重要的一件事,堪稱是最能展現彭淮南政策強勢主導性、對國家稅收最有貢獻、以及對整體經濟最具爭議的一件事,那就是「央行每年上繳國庫1千8百億元」。 累計彭淮南上任20年來,央行共繳了約三兆元給國庫,這讓彭淮南受到相當大的推崇。 根據《財訊》報導,彭淮南於1998年接任央行總裁時,外匯存底為903億美元,當年央行繳庫的盈餘為521億元新台幣,但隨後外匯存底與央行繳庫盈餘不斷擴大;到○九年時,外匯存底高達3482億美元,繳庫盈餘也來到2380億元新台幣的最高峰,隨後從一○年起央行繳庫盈餘維持在每年1千8百億元;外匯存底到今年11月底時,也突破4千5百億美元的水準,可見外匯存底增加與央行繳庫盈餘有很大的相關性。 從操作面來看,央行龐大外匯存底,主要是購買國外高殖利率金融商品如美國公債,但央行買進外匯後,會等額釋出新台幣資金到市場,此時央行必須發行NCD(可轉讓存單)將資金從銀行體系收回(此即央行沖銷操作),並支付利息給銀行,但央行若未完全將釋出的新台幣資金收回,將使市場資金浮濫,同時也會壓低利率。 《財訊》報導指出,央行一方面拿外匯到境外購買高利率商品衝高利息收入,同時國內維持低利率,藉以降低央行給付銀行的沖銷利息支出,一來一往間,央行每年的超高繳庫盈餘就此達成。 東吳大學講座教授許嘉棟曾任央行副總裁、財政部長等職務,對央行的實務相當了解,多年來他對央行政策有許多評論。許嘉棟認為,匯率與利率決策產生扭曲,與每年要上繳1千8百億元給國庫很有關係。悠遊卡公司董事長林向愷也指出,這些年在國內經濟發展上,央行政策幾乎沒有辦法用上,央行最大的貢獻變成只是每年向國庫繳納1千8百億元,這是不對的。 《財訊》報導指出,近十年來央行的高額繳庫績效,已經造成幾個後遺症: 第一、央行為了增加獲利,使外匯存底規模擴大,而增加買匯需求,產生新台幣匯率貶值趨勢。如 果觀察新台幣匯率走勢,可以發現前幾年央行最拿手的作法,就是在匯市快結束時拉尾盤, 改變新台幣匯率可能升值的走勢,一直到近來美國財政部把台灣列入匯率操縱國觀察名單 中,央行在市場買匯才有所收斂。 第二、央行公開市場沖銷不完全,會使市場資金氾濫,使利率長期處在低檔;雖然物價持平,但也 有不少人認為,低利率是造成國內房價高漲的元凶。 第三、新台幣匯率趨貶沒有適當升值,延緩了國內產業升級的速度。 第四、央行為達到每年上繳國庫1千8百億元,也使得央行對於與匯率有關的金融商品開放,具有強 烈的戒心。據指出,由於央行面臨高額繳庫盈餘壓力,而累積龐大外匯存底以增加孳息,因 此對與匯率敏感相關的金融商品開放相當保守,多半持保留的態度,也影響到金融業的開放 發展。 不只對整體經濟發展恐造成後遺症,隨著央行外匯存底不斷擴大,更已形成另一個重大風險!當新台幣匯率受市場因素影響而大幅升值時,央行帳上立刻會出現巨額的外匯兌換未實現損失。 今年以來由於美國財政部緊盯著央行,央行在市場買匯的動作較以往收斂,新台幣匯率今年幾乎都處於升值的趨勢。今年1月3日新台幣匯率為1美元兌32.24元新台幣,到12月1日新台幣匯率收盤價為1美元兌30.02元新台幣,共升值了2.22元。 再以央行外匯存底到11月底已衝破4千5百億美元來估算,今年央行帳上外匯兌換損失,估計有可能突破6千億元新台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