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的火烤雞腿《艋舺》

兩次看鈕承澤的電影,都看到一種中年男子發覺自己在行將就木前,為了完成夢想,拋出所有奮力一搏的決心。

從《情非》的自我解剖,對媒體、政治的諷刺與批判,到新作《艋舺》帶有自傳性質的黑幫故事。他把遺留身體裡的老屁股氣息: 八卦議題、酒色財氣、幫派背景,化作夢想的養分,坦率地告訴次世代的觀眾,他所淬煉出的「友情」與「義氣」。

台灣過去與黑社會情節相關的電影,一直以寫實主義風格呈現,早期侯孝賢的《悲情城市》、《南國》,到承接者如張作驥《美麗時光》、《蝴蝶》等,他們所捕捉的,是一種生活的基本描繪,情緒則隱藏在原汁原味的內在張力中,悠遠而流長。

《艋舺》所呈現的黑幫電影,不同在於艋舺這個地方,對於鈕承澤來說具有強烈的地域性情感投入,是他年少時期的遊樂園,是對於台灣這塊土地的舊時代印記,是曾讓他幻滅,以及成長的開始。熱舞慢歌的Disco、燈紅酒綠的寶斗里、那卡西、冰果室、廟口,像是一張不復存的時代容顏,拼湊著繁華攏是夢的《艋舺》記憶。

表現手法上比較接近日本青春電影,如宮藤官九郎、堤行彥、三池崇史等,能兼具喜劇、動作與故事的高度娛樂價值電影。當紅明星飾演,風格化技法,快速剪接、飽和色彩、大場面佈景,以幽默、諧趣方式切入,領著觀眾一步步走入電影的世界。

故事的開端,起因於蚊子(趙又廷)的一根雞腿,從一個總被欺負、轉學無數次,渴望朋友的乖乖牌,先與狗仔孩(陳漢典)發生摩擦,到加入志龍(鳳小岳)與和尚(阮經天)的太子幫,蚊子由一個懵懂無知的少年,成為角頭勢力的新生分子。

在父母眼中,蚊子大概就是所謂「誤交損友」、「誤入歧途」的可憐孩子,但那是可憐孩子僅能揮灑的現在,拼著以上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的機緣,寫下自己畢生難忘的青春故事。太子幫五人的結拜、香蕉成熟時的初體驗、生命驟逝的迷惘與憤怒、至親至信的猜忌與懷疑,你追我跑打打殺殺的日子裡,轉進一去不復返的成人世界。

喜歡一部電影真的沒甚麼理由,因為導演故事演員、電影裡天氣、某句對白、動作,與自己經驗相仿,氣味相投的一拍即合都可能,甚至是一種催眠般的集體意識,《海角七號》戲迷,不少人只為了看茂伯的暴牙,欣賞范逸臣如何在電影裡表現“操你媽的台北”,這樣的經典佳句而進戲院。

簡單來說,我們需要一些深刻的記憶點,能夠完整傳達創作者的情感與氛圍,足以歷久彌新的畫面,當有天回想這部電影,情感記憶能就由此湧現,阿,這就是屬於它的味道。

鈕承澤做為導演,選任當紅藝人吸晴之餘,大大提升明星的演技詮釋功力,最精采就是看見趙又廷和阮經天兩位新生代的當紅小生,能夠發揮這麼高水準,爆發力十足的演技,令人佩服。綜藝諧星如陳漢典、黃鐙輝,搞笑揮灑功力不減,也有充足的演技發揮空間。其次,豆導不僅用心經營演員之間的情感張力,關鍵的場次也做足功課,投入相當資金與心力,呈現他心目中的街頭運動。

從穿著制服跨坐校園牆頭,跳脫出制式化藩籬規範開始,和尚一夥對新加入的蚊子伸出友情的臂膀,是情感與價值感上的被認同,發覺自己不再是孤獨的無目的活在這個世界上。《艋舺》中的他們處在1986年的時代,在法國的同一時刻,穴居《地下鐵》的年輕孩子,也正換上屬於他們地下國度的服裝,唱著青春不滅的詠嘆調,(盧貝松的年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阿)。鈕承澤鏡頭下的孩子們,換上趴哩趴哩的服裝,用拳頭義理記述這場不再回頭的青春,長鏡頭的漫舞擺動、弦樂的浪慢行板,是變成毫無知覺得大人之前,對這個世界的頑強抵抗。

我個人偏愛蚊子和小凝(柯佳嬿)在寶斗里的對手戲,趙又廷不僅是個濃眉大眼的帥哥,他身上有一股尚未被社會染紅的純樸色彩,簡單來說,是種蠢笨的傻勁,青春期的男生,長肌肉不長腦袋,心智發育永遠比女生慢上許多。蚊子在淫聲浪語杜比音效環繞之下,還能和小凝聽音樂、純聊天,Air Supply說著這場無意義的做愛,自然是導演所欲營造的一個純情浪漫的聖潔世界。

「你為什麼要做妓女阿?」蚊子無心的問題,顯現男孩涉世未深的駑鈍,更是對這個瘋狂世界,提出讓人哭笑不得的簡單疑問。「那你問甚麼要當兄弟?」女孩淡淡地回問蚊子。

我們在趙又廷身上又能看見深厚的情緒轉折、高漲的情緒掌控,尤其在最後幾場與小天的對手戲,兩個人在肢體與情感上的撞擊,將豆導的兄弟情誼發揮到了極致。阮經天飾演的和尚,同樣也讓人驚豔,他的內心戲要比蚊子來的複雜,導演刻意地將阮經天置放在一個隱晦、尷尬的處境上,從上一代遺留下來的恩怨,到現在第二代志龍與和尚的超友誼,和尚好像是東方不敗,各方面才能都高人一等,卻一直處在妾身未明的狀態之中,在一個世代交替的矛盾點,不斷來回摩擦。事件發生之後,和尚在基地找到志龍,黑暗中緊緊相擁而泣的畫面,積累的壓力潰堤而出,阮經天演技又提升了一個層次。

馬如龍大哥飾演的Geta大仔,前一刻既存台灣俗擱有力的體貼與關懷,拉著小弟在那卡西歡唱、一家人炒菜吃飯,下一刻又能展現武士道的精魂氣魄,對於西洋手槍的不齒和如《追殺比爾》的對決場面,都令人印象深刻。

直到他們跌跌撞撞邁入社會,兄弟之間對於既有價值觀認定的差距、摩擦,之後的猜忌與不信任,到終焉的價值回歸,相互撞擊下產生的火花,短暫而又炫目,他們邁入了鈕承澤鋪設的這條不歸路,卻也將兄弟情誼、義氣,做出最純粹、最撼動人心的詮釋。

《艋舺》有深刻的情感流露、動人精湛的明星演出、黑幫電影融合喜劇與鄉土層級,甚至作為時代容顏的篆刻書寫,都是台灣本土電影的一大突破,唯獨電影在技術層面和劇情方面仍有部分疏漏,鏡頭脫焦、武打鬆散,配音語氣不連貫、不對嘴、過分以口語強調黑道生活與僵硬的艋舺地理介紹撰文等。部分劇情交代不夠清楚,Geta與和尚關係延伸可以增加觀眾認同、文謙與狗仔孩的至親血仇的脫鉤,甚至是鈕承澤在飾演的外省幫老大,多餘的表情動作,與無謂的血親連結,有種哪壺不開提哪壺的無厘頭。

然而,《艋舺》流露出那股直透人心的力量與渲染功力,卻是作為一部好電影無可取代的證明。當初總覺得鈕承澤過分地強調的友誼和義氣,但在血淚和汗水交織背後的那場無疑的結局,藉由新生代小將們的精彩演出,獲得了精神層次的昇華與動容的滿足。如今,《艋舺》已擠身億元男行列,再度證明不論是台灣電影、明星演員,不該是別人眼中的棒槌、無意義的假人,而是友情是義氣,是有血有肉的親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