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男童語言發展遲緩只會「嗯嗯咿咿」 竟是阿嬤寵孫過頭

家長過度溺愛小孩,可能影響小孩語言能力。(示意圖,pexels)
家長過度溺愛小孩,可能影響小孩語言能力。(示意圖,pexels)

長輩溺愛孫子,溺愛過了頭,恐怕會影響小孩語言能力,一名兩歲多的小男孩無法完整表達,只能發出「嗯」、「餓」、「好」、「咿」等簡單詞彙,追查原因竟是長輩過分寵愛,只要聽到乖孫呼喚「咿」,便立即餵食,用腳踢鞋子,就蹲下幫他綁鞋帶,而男孩的父母又放任男童玩平板電腦,未要求孩子將話說完整,導致語言發展遲緩。

台灣職能治療學會副祕書長、衛福部立台北醫院復健科技術長張婉嫈指出,家長過度包辦孩子的行為,容易導致孩子語言能力發展遲滯,淪為「小霸王」。孩子只要發出「嗯」的聲音,家長就立刻提供協助,久而久之孩子習慣用簡單的聲音表達需求,無論是想要或不要,都只會發出「嗯」的聲響。

曾有個案例發現孫子只要發出「咿」 的聲音,阿嬤就認定他肚子餓,立刻準備零食,這樣的行為使得孩子無需說完整的話,需求就能得到滿足,自然而然就會喪失溝通、說話等動機,進而導致語言發展遲緩。

馬偕紀念醫院早期療育評估中心主任陳慧如指出,全台約有半數幼兒因「環境剝奪」而導致語言發展遲緩。家長最常犯的錯誤便是過度使用「好不好?」、「要不要?」等簡單問答句,孩子只要搖頭、點頭即可回應,或是透過肢體動作,例如指著冰箱,就能表達需求。久而久之,孩子便失去學習說話的動力。

陳慧如呼籲家長,與孩子互動時,應多使用開放式問題,鼓勵孩子完整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若孩子無法完整表達,家長可以示範正確的表達方式,讓孩子學習和模仿。此外,善用「親子共讀」,每天與孩子一起閱讀繪本,並引導孩子「回應」,以促進語言能力發展。

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兼研發長葉郁菁提出,家長與孩童互動時,應放緩說話速度,留意「句子長度」,增加詞彙運用,減少使用「不」、「不可以」、「不行」等否定詞語,並鼓勵孩子表達自身感受和想法。

張婉嫈強調,家長應掌握激發孩童表達意願的技巧,鼓勵孩子「完整表達」,例如,孩子說「餓餓」時,應引導小孩講「我肚子餓,我要吃飯」;家長亦可透過卡通、兒歌,增進親子互動,營造語言學習氛圍,並擴充語言詞彙。

更多鏡週刊報導
家長無視小孩尖叫 路人「魔法對決」成功逼退屁孩
幼童搭機尖叫哭鬧3.5小時 乘客崩潰喊「吵死了」掀兩派論戰
媽私拆包裹想歪!26歲女兒網購筋膜槍寄到家 無辜挨揍崩潰痛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