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的這一天】 2005.2.16 全球第一個強制性環保條約《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
以「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以保證生態系統的平滑適應、食物的安全生產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而且具有強制性的《京都議定書》,於12年前的今天,2005年2月16日開始正式生效。 好萊塢男星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的《洪水來臨前》紀錄片,預言了地球人類的未來:格陵蘭冰原完全消融,海平面節節升高。而這些宛如災難電影才會出現的場景,是由於人類在發展過程中排放了過量的溫室氣體,導致地球暖化。李奧納多並非唯一大聲疾呼世界關注氣候變遷的名人,問題是該透過什麼方式,才能有效讓各國為了防止地球暖化,約束自己的碳排放而努力? 《京都議定書》是怎麼來的? 早在1990年間,國際間就已經意識到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削減對減緩氣候變遷的重要性,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政府間氣候變遷研究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預估,若要在21世紀末將二氧化碳濃度穩定在工業革命前的兩倍(550 ppm),則目前全球排放量必須削減一半。 然而在1992年簽訂《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後,全球二氧化碳濃度仍不斷上升,原公約減量目標普遍認為並未被會員國「當作一回事」認真執行,於是在國際的爭議聲浪中,漸漸形成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議定書」的共識。因此1997年12月,《京都議定書》在日本京都通過,作為《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補充條款,也是全世界第一個具約束力的國際環保條約。 通過之後,於1998年3月16日至1999年3月15日間開放簽字,共有84國簽署,以「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以保證生態系統的平滑適應、食物的安全生產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而且具有強制性的《京都議定書》,於12年前的今天,2005年2月16日開始正式生效。 一直到2009年2月,一共有183個國家通過該條約(超過全球排放量的61%)。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曾簽字,卻並未送交參議院批准。李奧納多在《洪水來臨前》片中就批評,美國平均每家庭電力消耗量遠大於其他國家(法國的1.2倍,日本的2.2倍、中國的10倍、印度的34倍),但是美國人在太陽能等綠色能源的投資,卻遠遠落後許多國家。 目前的評估顯示,《京都議定書》如果能被徹底完全執行,到2050年以前只夠把氣溫的升幅減少0.02℃至0.28℃。也正因為如此,許多環保人士對《京都議定書》的價值提出強烈質疑,認為標準設定過低,根本不足以因應地球未來將面臨的嚴重危機。而隨著時代演進,《京都議定書》的條文內容也被批評越來越「不合時宜」。 《京都議定書》內容在講什麼? 《京都議定書》的條文共有28條和2個附件,包括總量管制:工業國家將削減溫室氣體總排放量5.2%,與人為排放量自然成長趨勢比較約削減30%。管制氣體:CO2、CH4、N2O氣體減量以1990年為基準年。HFCs、PFCs、SF6氣體減量可採1990或1995為基準年。 另外也包括排放量計算、排放交易制度及相關罰則。 由於《京都議定書》限制二氧化碳排放,直接衝擊各國的能源配比與產業結構,影響各國經濟發展,甚至可能損及競爭力。 因此在每年的氣候高峰會議中,可以很清楚看見,國際情勢已由過去的東西意識形態對抗,轉變為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的競爭,甚至是富有國家和貧窮國家間的爭議,因為依照《京都議定書》的概念,地球資源勢必重新分配,而「碳排放權」將成為未來的珍貴權利。 然而常被忽略的是,當富有國家消耗大量能源、排放大量溫室氣體,導致的地球暖化引發的各種極端氣候災難,首當其衝的往往也是貧窮國家的弱勢人民,在印度、非洲、孟加拉等地方的窮人,已經成為了洪水、空汙、暴風雨、颶風及各種災難的受害者。 在排放交易中,《京都議定書》允許三十五個工業國家的廢氣排放量「交易」,擁有廢氣排放「餘額」者,得以餘額和超過排放限制者進行交易。另外也允許各國在三十五個工業國之外的其他國家協助發展減少廢氣排放計劃,提供協助國家將可得到「優惠」,這也成為去年氣候高峰會的主要討論內容:誰出錢?如何分配資源?最新出爐的《巴黎氣候協議》就是以此為重點。 地球暖化危機迫在眉梢,《京都議定書》如何延續? 每年舉辦的氣候高峰會,都有大批環保人士在場外遊行抗議,希望各國政府能用更積極的態度來抑止地球暖化的速度。2009的哥本哈根談判基於種種理由談判失敗後,2012年12月8日,在卡達召開的第1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本應於2012年到期的《京都議定書》被同意延長至2020年,不過當時由於美國、加拿大、日本等都不跟進,使得《京都議定書》已經名存實亡。現在它已被去年通過最新的《巴黎氣候協議》所取代。 事實上,氣候變遷與地球暖化的議題已經廣為人知,普遍也都了解這議題「非常重要」,但重要卻讓人感覺不到「急迫性」的事,往往被一再擱置和延後。從1997年《京都議定書》與2009年《哥本哈根議定書》的挫敗後,2016年4月22日,全球171個國家終於達成共識,在聯合國總部正式簽署《巴黎氣候協議》,正式宣布將對全球暖化提出具體行動,從開始至今,花了將近25年。 目前已經獲得中國、印度和美國等大國支持的《巴黎氣候協議》的目標,是令全球經濟在21世紀後半不再依賴化石燃料,並將全球氣溫上升幅度限制在與工業化前相比上升2℃以下的程度。不過與此同時,聯合國環境署的年度報告指出,各國目前的減排量仍然遠遠不夠,即使《巴黎氣候協議》的計劃完全得到執行,預計到2030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仍然會令氣溫上升的趨勢繼續維持。因此如何延續《京都議定書》的精神,並持續透過國際間的相互監督與連結,有效落實碳排放減量,將是全球接下來的重大挑戰。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從京都議定書到巴黎協議(工商時報主筆社論) 侯勝宗:洪水來臨前給世人的提醒(天下獨立評論) 維基百科:洪水來臨前 天翻地覆:資本主義v.s氣候危機,Naomi Kl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