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政變後經濟沒起色 泰國下月舉行政變後首次參院選舉

泰國下月將舉行2014年軍事政變後的第一次參議院選舉,在經濟不振的情況下再次嘗試朝完全的文人政府過渡。不過,這次參院選舉仍非全民直選,民眾也顯得相對冷感。

綜合《日經亞洲》與《彭博新聞》報導,泰國2014年政變前,參議員是全民直選;政變後,2017年時任總理帕拉育將參院改成任命制,共250席。這次是政變後第一次參院選舉,席次減少為200席,並改成由「候選人互相投票」來產生,規則相當複雜。

候選人必須是來自預先選定好的20個公民與工會團體,且年滿40歲,有意參選者可於本月20至24日申請登記。所有通過審核的候選人再被分成20組,進行組內和組外的交叉投票,每組得票最高的前10名就是新一屆參議員。

選舉將從6月9日至6月29日進行,預計7月2日會有正式結果。據選委會4月發布的規定,參選人不得公開拉票、不得受訪,也不可評論君主制。

新當選的參議員在國會將沒有投票選總理的權利,這項變動顯示軍方權利可能受限。反對黨「前進黨」領袖他納通(Thanathorn Juangroongruangkit)一直在努力提高大眾對這次參院選舉的關注,鼓勵更多人參選,強調這對於恢復泰國民主非常重要。

泰國參院攸關憲法修正案是否能通過。泰國軍方支持現行的憲法,若要修憲,需要至少三分之一的參議員支持;然而,2014年政變後,參議員都是軍方任命的,眾院支持的憲法修正案都因此被擋下。

泰國參院還掌握選舉委員會、憲法法庭的任命權。這兩大機構是民主發展的關鍵,有權解散他們認定違規的政黨、凍結候選人或當選人資格。

政變後的泰國目前共進行過2次眾院大選,分別是2019和2023年。眾院選舉是全民直選,親軍方的政黨在這兩次選舉都沒有拿到絕對多數;去年選舉中,前進黨贏得了最多席次,但也因為參院阻擋該黨黨魁皮塔(Pita Limjaroenrat)曾為總理,最後是參院和親軍方的「為泰黨」聯手促成聯合政府,為泰黨的賽塔(Srettha Thavisin)成為總理。

泰國2014年政變至今,經濟成長率平均每年為1%至4%,而整個東南亞每年經濟成長大約是5%。泰國廉價勞動力、對基礎建設的投資曾快速推動經濟成長,但越南和其他鄰國追趕得更快,泰國則是難以強化工業基礎。

無法進步的其中一大原因是貪腐。據國際透明組織公布的2023清廉印象指數(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泰國在180個國家裡只排108。泰國法政大學政治學教授吉帝(Kitti Prasirtsuk)表示,,只要軍方依然操弄著政治,經濟上想要有所突破就很難。

更多太報報導
【一文看懂】提高美涉入台海衝突的成本:中俄軍事合作為何令西方擔憂?
冒犯君主罪遭起訴 泰國維權女鬥士絕食抗議身亡
日經:中國孔子學院漸被西方封鎖 但在東南亞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