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大選/金門平均每3人有1廈門房產 台海緊張怎定位?

金門北山播音牆至今仍向一水之隔的中國廈門心戰喊話:「親愛的大陸同胞們,你們好,我是鄧麗君,我希望在大陸的同胞,也可以跟我們享受到一樣的民主跟自由。」

但音量已不若兩岸對峙時期、48個喇叭全開那麼震撼。屹立在兩岸最前線的金門,仍無法抹滅戰爭帶來的傷痛。

公視記者歐芸榕報導指出,「金門北山古洋樓歷經了古寧頭戰役,還有八二三砲戰,可以看到牆壁布滿了滿滿的彈孔,見證了戰爭的殘酷,對於金門在地民眾來說,和平的生活是最重要的事。」

歷經八二三砲戰的86歲金門民眾蘇火祝說:「當時澆菜的時候,聽到整個砰砰叫,我跑去山裡面的防空洞,跑回來家裡摔倒3次,我就腳軟。最好是不要再戰爭,最倒楣的就是我們百姓。」

金門縣金寧鄉後盤村村長許明吉也提及,「金門才150平方公里而已,應該是不要當作戰場使用,應該是當作一個比較和諧的區域,來讓兩岸人民能夠互動。」

戰地氛圍逐漸褪去,加上地緣關係,金門跟最短距離只有約2公里的廈門往來熱絡,但近年台海局勢趨於緊張,共軍不斷擾台,金門民眾的感受度又是如何?

金門在地青年李志宣說:「從媒體上面獲得到的資訊就是所謂的共機繞台,然後什麼兩岸之間的關係越來越交惡,但我們實際感受到的,其實感受不到兩岸緊張。」

金門縣金湖鎮代表李志鴻則指出,「衝突性是來自於口語化的衝突,其實實質上,我們講的戰爭氛圍沒那麼大。金門常駐人口大概6萬人,現在在廈門大概有2萬套的房子,也就是說平均3個人就在廈門買1間房子。」

總統大選逼近,有意參選者更各自提出金門願景,侯友宜要打造兩岸經貿示範區,推金廈大橋公投。

柯文哲拋出金門和平試驗區,強調金廈大橋對金門發展重要性;郭台銘則要設立金門和平倡議基金會,都試圖讓金門成為兩岸關係和緩的指標站,更緊扣金廈大橋。

金門縣金寧鄉後盤村村長許明吉認為,「讓兩岸的人民都能夠在這塊土地上,發展他們的1日金廈生活圈裡面。」

金門在地青年李志宣也表示,「車子就可以過去了,其實促進兩邊的不論是交流或者是發展,對我們來說都是好事,但這是好的一方面;壞的一方面是有沒有什麼代價。」

只是著眼金廈大橋的經濟效益,外界更憂心國家安全,學者分析,倘若發生衝突,共軍過橋比渡海容易,的確有一定程度的國安疑慮,但也不是沒有預防之道。

國防安全研究院助理研究員許智翔指出,「有一條大橋在,當然對他們共軍的地面部隊前進而言,是比你要渡海來的容易。可能在緊急狀況發生的時候,遭到守軍的炸毀或是怎麼樣的,這一類防衛措施,其實可以很有效地阻止這方面的疑慮。」

學者表示,金廈民間互動熱絡,比起蓋橋,未來像是通電等社會基本機能,如果兩邊綁一起,就要更留意防衛韌性;建議政府加強金門基礎設施以及防衛能力,降低國安風險,才有機會在平等互惠、無政治前提下,讓金門成為兩岸關係交流、緩和之地。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2024大選/郭台銘接受九二共識 當選後金門設兩岸談判處所
柯文哲拋建「金廈大橋」引議論 陸委會:國家安全為最高考量
柯文哲拋「金廈大橋」提議 綠批吳三桂引清兵入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