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的民主挑戰:社群媒體降低動員成本、強化同溫層效應 讓民粹政客更容易崛起

2024是全球大選年,超過50個國家將在今年舉行全國大選,選出至少20位國家領袖。其中美國、印度和印尼等大國的民主制度面臨挑戰,許多人憂心社群媒體可能破壞選舉,而當有人利用人工智慧操作社群媒體,這樣的影響將更加惡化。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分析指出,自從2016年川普(Donald Trump)當選美國總統以來,許多專家都非常擔心新科技有可能毀掉民主。以社群媒體來說,它可以使獨裁者獲益,民粹政客尤其善於操弄虛擬社群,以此跨越現實政黨運作的限制,直接接觸人群,而社群媒體用戶不斷接受價值相近的訊息形成同溫層,這樣的迴聲室(echo chamber)效應會產生錯覺,好像所有人都支持同一位民粹政客。然而社群媒體本身並不民粹,就算民粹主義者在今年橫掃選舉,民主社會也有辦法制衡他們,例如推動更完備的法規老派一點,訴諸政黨制度。

歷史上每次媒體革新都會導致大眾道德恐慌,有人說印刷術加速推進宗教改革,廣播將希特勒推向世界,電視促成了麥卡錫主義。這些觀點不完全錯誤,但不能因此斷定科技影響社會發展,也不能預設立場認為新媒體必然助長非理性群眾,預設他們會被煽動民心的政客蠱惑。

社群媒體剛出現的時候受到歡迎,所有人都樂觀看待,民主倡議人士認為X(原推特)和Facebook是世界各地對抗獨裁的起義工具。然而正如阿拉伯之春召來阿拉伯之冬,樂觀也逐漸轉變為悲觀,尤其2016年發生川普當選和英國脫歐的雙重衝擊引發恐慌,自由派分析者很快鎖定民粹災難的罪魁禍首:社群媒體和同溫層。他們開始嘲笑伴隨社群媒體而來的各種效應,也開始懷念從前資訊有負責任的記者把關的時代,而這些聲音,都代表我們還沒真正釐清新媒體。

社群媒體製造虛假的直接感 民粹領袖自封人民化身

今天社會學者已經知道同溫層或資訊濾泡(filter bubble)確實存在,演算法會替用戶過濾推送的資訊,其影響卻沒有想像中大;即便社群媒體使政治宣傳和假訊息的傳遞更加迅速,但它並不是群眾意見極化的主因。社群媒體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在政治領袖和潛在支持者之間建立了看似直接的連結,這對民粹政客來說格外有用,因為他們可以依此宣稱自己代表「真正的人民」。這句口號暗示其它參選人都沒有真正代表人民,也暗指部分公民並不是「真正的人民」,例如川普就曾經反擊批評者,指稱他們對政策的批評有誤,而且批評者都「不美國」(un-American)、甚至是「害蟲」(vermin)。民粹主義的意義不只批判菁英,還分化群眾,例如將無黨籍人士排除在政黨政治之外,或將穆斯林排除在印度社會之外。

民粹主義就是否認多元,最終摧毀多元。運作良好的政黨可以抑制民粹主義膨脹,有些國家甚至依法要求各政黨內部依民主原則運作。政黨讓內部黨派團結,不過不同黨派的理念和提倡的政策經常存在分歧,黨內反對派制衡政黨領袖,這件事沒什麼好奇怪,也非常重要,這或許也解釋了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和匈牙利總理奧爾班(Viktor Orbán)獨裁治黨的原因。

然而社群媒體製造的直接感,其實是假的,畢竟媒體就是中介物。即便如此,社群媒體上看似未經過濾的訊息,仍創造出真誠和聯繫感,過去這只有在實體的政黨會議或群眾集會上才能感受到。政治理論學者烏爾比納蒂(Nadia Urbinati)稱這種關係為「直接代表」(direct representation),好像人民和民意代表之間的距離完全消失,民意代表變成人民的化身。

<cite>2023年5月23日,印度總理莫迪訪問澳洲,參加雪梨的印度社群活動。(美聯社)</cite>
2023年5月23日,印度總理莫迪訪問澳洲,參加雪梨的印度社群活動。(美聯社)

過去,動員選民投票的方式與現在不同,政治學者肯尼(Paul D. Kenny)在其著作《為何選擇民粹主義?》(Why Populism?)中解釋,在社群媒體出現以前,動員公民仰賴侍從結構(clientelism)或運作良好(講明白點就是高度官僚化)的政黨,政黨和候選人承諾照顧支持者,以此換取選票。這個方法代價高,而且如果選情激化或有掮客參與其中,成本還會增加。除了政治成本,政黨運作也需要很多資源,就算他們可以靠熱心志工挨家挨戶發傳單,黨工也需要支薪。以前印刷文宣和電視還是傳媒主流的時候,政黨需要花費大量經費維持宣傳—反饋迴圈(propaganda feedback loop),現在,希望由選舉結果獲益的公司會免費協助宣傳。另一方面,正如肯尼的論述,社群媒體大大降低了動員成本,特別像川普這樣的候選人,可以靠著自身累積的形象號召支持者。

跟網紅一樣,政治人物的網路形象需要持續經營,並不是完全零成本,川普親自上推特發文,但其他人或許需要聘請專業團隊管理帳號。社群媒體可能在行銷個人特質方面能夠發揮最大效果,以義大利已故總理貝魯斯柯尼(Silvio Berlusconi)為例,他的公關團隊在1990年代為他創建義大利力量黨(Forza Italia),這個黨的運作方式像是足球俱樂部和企業公司的融合體,由此看來,2022年競選期間貝魯斯柯尼投入抖音(TikTok)試圖吸引年輕人也就不足為奇。最成功的政治人物可以自如運用傳統方式和社群媒體動員支持者,莫迪所屬的印度人民黨(BJP)是國內主要政黨,擁有充足資源,而莫迪也運用自己的群眾魅力在網路吸引追隨者,建構超越政黨政治的形象。

一旦民粹領袖建立了與支持者直接聯繫的幻覺,就能更加輕易地詆毀傳統媒體,指控他們扭曲自己的意見,這可能會減少辯論和質疑的機會。莫迪和奧爾班很多年沒有舉辦真正的記者會,川普和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拒絕參加選前辯論會。參與共和黨黨內初選的佛州州長迪尚特(Ron DeSantis)指出,雖然川普支持率大幅領先,但似乎害怕與其他競爭者接觸。另外,川普正逐幕上演獨裁者的戲碼,他置身紛爭之外,將自己包裝成獨一無二的民意化身,但是,如果其他競選人都腐敗或不能體現民意,那他為什麼還需要「紆尊降貴」參選呢?

社群媒體放大同溫層效應 民主社會應用法規教育抑制民粹

資訊濾泡可以幫助民粹領袖吸引一票同質性高的群眾,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會放大這個機制,讓更多想法類似的人有更多互動機會,例如在X搜尋奧爾班,會看到更多極右派內容。不過資訊濾泡或同溫層不會憑空出現,美國的確有很厚的極右派同溫層,但他們並沒有《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等偏右派媒體接觸,這個同溫層也不是Facebook或X造就的。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2018年發表的社會學研究揭示,1990年代當時的右翼有線新聞和廣播脫口秀非常成功,極右派同溫層就在當時成形,社群媒體只是延續這個同溫層。還有一個更有力的反論:如果社群媒體本身就能製造陰謀論和仇恨言論盛行的社會,那麼全世界都會看到同樣的狀況,而這與現實不符。

民主社會必須徹底改革社群平台運作的模式,避免民粹領袖繼續以此牟利。社群媒體其中一個問題,是賦予少數人巨大的「平台權力」(platform power),使他們得以掌控聯繫其他線上用戶的方式,而這項權力未能受到限制。社會學者澤曼(Michael Seemann)指出,平台權力的源頭是允許或拒絕訪問特定平台的能力,正如馬斯克(Elon Musk)改變推特進而操縱線上言論,他不僅任意停權許多記者的帳號,還大動作裁撤內容審核人員,種種行為助長推特上的白人至上主義與其他仇恨言論,導致少數族群的保障減少。

<cite>馬斯克將推特更名為「X」。(美聯社)</cite>
馬斯克將推特更名為「X」。(美聯社)

在美國馬斯克都能一意孤行操控推特,往獨裁靠攏的國家當然能夠直接向社群媒體施壓,為所欲為,印度就強迫推特封鎖政治人物和運動者的帳號,黑名單甚至包括英國廣播公司(BBC)。至於在獨裁國家,政府正逐步精進社會學者羅伯茲(Margaret Roberts)所謂的資訊阻礙(friction)與洪水(flooding)方法實施審查。獨裁政權不再遵循傳統獨裁模式,單純以壓迫製造恐懼,而是利用「洪水」讓網路充斥海量訊息讓用戶分心,並搭配「資訊障礙」讓用戶更難訪問特定網站;掌權者知道直白的審查會讓群眾更注意醜聞,因而採用更精巧的方式藏匿審查機制。中國就是箇中好手,也將其應用於監控領域,而野心勃勃的獨裁者和右翼民粹政客都會試圖仿製這個伎倆。

當然,所有人都能在公共場域和理念相似的人交流,沒有人樂見交流場域只因為不夠多元而被關閉,這只會縮限少數族群的交流空間,社會學者弗雷斯塔爾(Jennifer Forestal)指出,社群媒體平台設計十分重要,拿Reddit和Facebook做比較,Reddit同樣可以建立同質性高的子社群,不過確保子社群之間能夠交流,版主和用戶也都能夠遵守社群守則。

這不代表民主社會必須容忍虛擬政治社群煽動仇恨,社群媒體應該強制進行內容審核,而為了避免濫用,因此內容審核的機制也應該儘可能透明、接受監督,演算法應該供部分研究人員檢視,如此可以幫助立法者了解社群媒體如何運作。這聽起來太過理想,不過歐盟一直在推動相關規範,也已經通過《數位服務法》(Digital Services Act)和《數位市場法》(Digital Markets Act),Meta旗下的Threads就因為牴觸《數位市場法》隱私規範,直到2023年12月才進入歐洲市場。

社群媒體的營運模式,是立基於提供極端內容空間,進而儘量擴大用戶活動,這其實沒有超出法規約束的範圍。除了立法,教育也是民主對抗民粹的重要途徑,應當強調媒體識讀,挹注更多資源推廣。不過這就跟公民教育一樣,到了規劃、實行的時候總是被數理這些「更重要」的科目蓋過去。除此以外,民主不該孤立社群媒體,如果政府透過約束政黨、振興本土新聞等方式來建構更健康的媒體環境,民粹主義就難以藉機崛起。

更多風傳媒報導

看更多相關新聞
投票日哪些事不能做?1/13犯了小心挨罰200萬、吃兩年牢飯
2024大選台商返台投票先冷後熱 北京返台班機載客逾9成
2024大選明天投票 3548人涉妨害選舉 46人收押
投票、開票情緒易激動! 一旦冒出八大症狀「恐送命」快就醫
天候不佳等了三天 蘭嶼選票終於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