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科技微趨勢】Cookie退場了,顧客怎麼找?12個未來浪潮,行銷人必看!

對行銷人而言,這兩、三年來數位廣告震盪起伏,彷彿在坐雲霄飛車。疫情無情地席捲全球,逼使人們居家辦公、食衣住行育樂大舉轉往線上,品牌主自然也加大在網路世界的服務範圍和宣傳力道。研調機構eMarketer調查,2021年全球數位廣告支出規模達4917億美元,預估2025年將成長7850億美元。

然而,正當數位廣告搶食更多廣告支出之際,空前危機驟然降臨,20多年來主掌數位廣告生殺大權的 「第三方Cookie」(追蹤使用者行為軌跡的工具),被Google大刀一砍,確定將在2023到2024年走入歷史。

「危機,其實也是轉機。」儘管廣告業者兵荒馬亂,傳統媒體匆忙轉型,卻也驅動了行銷科技(MarTech)大鳴大放,企業開始主動搜集第一方數據(企業自身平台從消費者、潛在客戶身上搜集的資料)來優化服務。

當更多企業掌握自家消費者的資訊,並深入加以分析,發掘出有意義、有用的顧客洞察,將可望創造出更貼近消費者的靈活應用,讓行銷、消費和社群綁得更緊。

很快地,我們可能在家用Facebook瀏覽到網紅分享的衣服,直接點開連結,就能在線上虛擬試穿,接著和近似真人的聊天機器人對話,並由這位「虛擬店員」提供顏色、尺寸的建議,最後一鍵下單購買。全新的網路行銷生態即將成形,迎來百花齊放的文藝復興時代。

紙本_疫情催動廣告數位化, 支出規模空前成長 圖/eMarketer 2021.11
紙本_疫情催動廣告數位化, 支出規模空前成長 圖/eMarketer 2021.11

【2025行銷科技微趨勢】

1.開放網路崛起,品牌業者逃出「圍牆花園」

Google、Facebook等科技巨頭長期把持數位廣告,一方面須對用戶隱私權負責,一方面又要做品牌業者生意,業者通常只取得粗略成效數據,花了大把銀子卻將預算投放在到底「準不準」都不清楚的廣告上,猶如被困在封閉式的「圍牆花園」(Walled Garden)。

廣告諮詢公司Jounce Media統計,用戶平均僅35%上網時間在圍牆花園裡,企業卻耗費7成廣告預算在上頭。

marketing_cookieless_open internet 圖/Shutterstock
marketing_cookieless_open internet 圖/Shutterstock

「所有媒體剛開始都是靠廣告營收養的,因為有數據,可以精準投放(廣告)。」全球最大DSP(廣告需求方平台)The Trade Desk 台灣事業發展總監錢斯銘表示,如今Google突然不玩了,「全世界都醒過來,發現不能再依賴巨頭。」

Google 2021年《企業數位轉型報告》顯示,88%公司都在推動消費數據分析,運用第一方數據獲取顧客洞察;也有69%企業正導入新技術解決方案。有別以往廣告投放追求低成本,未來品牌主將更注重培養、提升顧客價值,並透過媒體間的數據交換合作,形成「開放網路」的強大同盟,迎接Cookie退場後的廣告世界。

2.多媒體管道串聯,連網電視也能追蹤你

從App、電腦、電視到戶外看板,每人一天接觸到廣告的管道多達50種,過去業者只能分別找不同廣告商在各管道投放廣告,獲得資訊和成效都頗為破碎化,難以整合。但隨著廣告技術進化、物聯網更成熟,未來跨裝置、跨平台的使用行為都能被整合,被辨識出「同一位用戶」正在觀看這些廣告。

舉例來說,美國軍方採用The Trade Desk的方案,在「連網電視」上投放募兵廣告,因為有連接網路,用戶登入後可以連結到手機、電腦,藉以分析出該用戶的年齡、性別資訊;當電視播出募兵廣告時,坐在電視前的「準阿兵哥」,手機後續也會開始出現募兵相關訊息。

marketing_cookieless_多媒體管道串聯_internet 圖/Shutterstock
marketing_cookieless_多媒體管道串聯_internet 圖/Shutterstock

3.跨境廣告串接聯盟,縮短全球市場距離

「過去台灣公司想投放海外廣告,必須依賴社群平台。」錢斯銘指出,隨Cookie退場,Google廣告投放面臨困境,廠商開始耕耘海外媒體串聯。

如經營跨國投放多年的The Trade Desk,就和多國主流媒體合作,由媒體提供讀者習慣等資訊,串起不同國家的使用者生態,每當有公司提出想打進某國市場,馬上可以透過當地最大媒體投放廣告。預期未來將有更多廣告投放業者跨國生根,協助更多品牌拓展海外影響力。

marketing_cookieless_跨境廣告串接_advertisement_tv 圖/BRAINS COMPANY
marketing_cookieless_跨境廣告串接_advertisement_tv 圖/BRAINS COMPANY

4.無頭式商務崛起,通路整合更靈活

零售業向來以通路為王,然而,隨著從線上到線下世界,可以接觸到顧客的通路日益增多,也增添了通路管理的複雜度和困難度。為確保業者在每一顧客的接觸點上,都能夠即時提供完善的消費體驗,不至於受限於人力不足或應變不及,「無頭架構」的商務平台隨之產生。

無頭式商務平台就是把「前端」面對消費者的平台、通路,和「後端」的營運後台系統切分開來,並利用一個「API(應用程式介面)中央平台」作為中間的溝通管道(下圖)。例如網紅直播+1、語音購物下單等,消費者無需再連到特定網站或網路商店,就可以直接在直播聊天室等「前端」獲得資訊或購買商品。

紙本_API中央平台 圖/數位時代製作
紙本_API中央平台 圖/數位時代製作

5.Cookie退場,如何兼顧隱私與行銷?

你在上網時是否常覺得被「跟蹤」了?點擊產品頁面後,馬上在其他地方看見相關廣告!據研調機構Statista調查,2020年全球18~64歲網路使用者,有49%安裝了AD Blocker來阻擋廣告。

「媒體過度商業化,會有損信任。」數據整合服務公司LnData策略長謝佩芬認為,用戶的反感趨勢,正是Cookie退場、大科技廠牌提升隱私政策的最大考量,各種兼顧隱私的解決方案便應運而生。

marketing_cookieless 圖/Shutterstock
marketing_cookieless 圖/Shutterstock

Google於2021年推出廣告追蹤技術FLoC(Federated Learning of Cohorts)就是一例,它將用戶喜好與興趣化為標籤,並且把標籤重疊者組成一個群體,觀察他們的行為偏好,再個別投放這個群組(cohort)偏好的商品廣告,不會直接辨識個人資訊。

至於另一個辨識機制UID 2.0,則透過用戶E-mail資料來追蹤不同通路的使用行為,追蹤前還會先跳出視窗,詢問用戶是否接受,相關資料也會先經過加密傳輸。

6.AI搭配個人化推薦,讓虛實購物體驗無斷點

疫情加速電商普及,也帶動了虛擬購物情境更加精細、個人化,搭配AI技術演進,很快就能做到全自動商品分類、推薦、導流購買等功能(下圖)。

未來,人們可能瀏覽到某個網紅分享的商品,點進網站後,AI就開始跳出專屬的商品推薦,把你最感興趣的的產品一字排開供你選擇,有的還加入線上試穿等功能,讓消費者不再是毫無目的亂逛,在網站上便能一條龍式完成購買。

marketing_cookieless_虛擬試衣_AI_internet 圖/天貓
marketing_cookieless_虛擬試衣_AI_internet 圖/天貓

反之,如果消費者是在實體店面看到喜愛的樣式,就算當下沒買,商家也會鼓勵註冊會員,再經由推播廣告,提高消費者回家後到線上購買的可能性。

虛實通路分別肩負起不同任務,讓消費者在線上、線下所獲得的體驗,都同樣流暢便利、毫無斷點。

7.超擬真聊天機器人,比你更了解你的喜好

你跟聊天機器人互動的經驗如何?隨著AI加速演化,他們有朝一日將「比你自己更了解你」,不但能快速分析消費需求,投其所好地推播廣告,甚至預測你喜歡的產品,再利用自然語言學習和情緒判讀技術,讓溝通互動不再冰冷。研調機構Grand View Research指出,全球現今已有逾8成企業正在用AI聊天機器人。

將聊天機器人用於24小時客服是目前主流,IBM於2017年調查,企業年均接到2650億個客服電話,成本達1.3兆美元,聊天機器人能降低這些人事與話費3成。

marketing_cookieless_聊天機器人 圖/Shutterstock
marketing_cookieless_聊天機器人 圖/Shutterstock

8.AI從幫手變專業寫手,聰明卻引發道德隱憂

AI會寫論文、陪用戶聊天,甚至還能直接生成廣告文案。AI將不再只是個「幫手」,而是「內容產出者」,由Open AI做出的AI模型「GPT-3」,就是這樣超凡的存在,可將12萬字的《傲慢與偏見》融會貫通,再用200字精簡說明。

不過,如此「聰明」的AI也引發道德隱憂。iKala執行長程世嘉認為,AI可能會讓假訊息的成本變得很低,傳播更快速,再加上許多文本帶有歧視或暴力訊息,若全都灌輸給AI,恐將催生偏頗內容,是未來大挑戰。

marketing_cookieless_GPT3_AI寫手 圖/Shutterstock
marketing_cookieless_GPT3_AI寫手 圖/Shutterstock

9.規格化打破資料孤島!數據中台讓企業更靈活

為了實現全通路整合,愈來愈多企業都希望建立起自己公司的「數據中台」,也就是設計出統一管理的中台,來支援內部上百個業務應用,避免重複建置,也讓資訊內部流通更順暢。

LnData策略長謝佩芬認為,更多企業看到自己的營收、客戶購買管道在改變,因此需要數據中台來掌握這些資料,未來甚至可以將這些數據與其他人交換。

10.AI爬蟲自動化內容比對,助攻廣告投放成效

Cookie退場後,「內容比對」是許多廣告主採用的廣告解決方案之一,靠著URL(網址)爬蟲技術,抓取網站內容中的「關鍵字」,判斷投放相關廣告內容。例如分析到咖啡相關字句,就能在瀏覽網頁投放咖啡機廣告。

這項方案幾乎不會用到Cookie搜集的使用者瀏覽行為,因此沒有隱私權問題。美國媒體《Business Wire》指出,全球內容比對廣告市場將在2025年成長至2792億美元。

marketing_cookieless_內容比對_URL爬蟲技術 圖/Shutterstock
marketing_cookieless_內容比對_URL爬蟲技術 圖/Shutterstock

11.粉絲數黏著度高又便宜,品牌主最愛找的網紅是他們!

粉絲數至上時代恐成歷史!網紅行銷平台Influenxio 2021年調查發現,品牌主找網紅合作時,關鍵指標是「高黏著度」與「高互動度」。對象多為追蹤數少於1萬的奈米網紅,和1萬~10萬追蹤的微網紅,他們通常在自媒體上深耕特定主題,也因為形象更親近大眾,社群上回覆留言、聊天互動等頻率也高,讓消費者產生高度信賴、情感轉移,預算更只有大型網紅的10%,成為中小企業投入網紅行銷戰場的試金石。

紙本_網紅Instagram發文平均互動率 圖/Instagram行銷公司Later
紙本_網紅Instagram發文平均互動率 圖/Instagram行銷公司Later

12.腦神經行銷學,無形中讓你買爆

「腦神經行銷學」運用腦波儀、眼球追蹤等科學方式,將觀眾受行銷內容刺激的反應量化,讓品牌找出影響消費者的關鍵因素,進而擬定更深入的「洗腦」戰略。

該技術在影像界蓬勃發展,LnData創辦人鄭名傑於數據沙龍活動分享,Netflix已用類似方法試片,2021年開拍的國片《鬼才之道》,也藉此測試前導片市場反應,如透過腦波分析觀眾情緒起伏是否符合預期,追蹤眼球觀察哪些片段令觀眾失去注意力、察覺穿幫等。

marketing_cookieless_腦神經行銷學 圖/Shutterstock
marketing_cookieless_腦神經行銷學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佩臻、張庭銉

更多報導
當Cookie失靈、第一方數據崛起,哪些技術是行銷界最愛解決方案?
曾是城邦最頭痛賠錢貨!痞客邦怎麼靠「剖析9億文章」,變集團獲利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