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招 遠離熱傷害

臺灣年平均氣溫與過去一世紀(一九一一至二○二○年)相比,溫度上升約一‧六℃,氣候變遷造成高溫的時間更長,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報告指出,約有五至六億兒童暴露於高溫極端事件中,嬰幼兒族群:生理功能與自理能力尚未發展成熟,無法自行攝取水分等。兒童族群:活動過程中,容易忽略高溫和身體缺水產生的不適。提醒家長帶孩童外出時,穿著透氣涼爽,帶上遮陽帽,避開早上十點到下午二點出門,以及多喝水。

二○二三年全球溫度為工業革命以來最高,各地高溫、熱浪與極端災害頻傳;為預防熱傷害,減少熱急症的發生。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與交通部中央氣象署、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等單位跨域攜手合作,加強「熱傷害」宣導,提供三招預防熱傷害,以及五步驟的熱傷害急救,學習自我防護,遠離熱傷害威脅。

熱傷害是身體無法正常調節高溫,產生的一種急性疾病統稱。容易發生熱傷害的環境,包括:高溫悶熱的戶外、空氣不流通的室內,以及密閉的車內。其中熱中暑最嚴重,若處理不當,會導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熱痙攣症狀:流汗、肌肉強烈抽痛;熱衰竭症狀:臉色蒼白、無力倦怠;熱中暑症狀:體溫四十度以上、意識不清。

三招預防熱傷害,一、保持「涼」爽:在穿著上以淺色與透氣材質的衣服為主,嬰幼兒衣著上,不建議有過多的包覆。於室內時,空間保持涼爽通風,外出時,嬰幼兒儘量避免陽光直射,並可攜帶手持式電風扇、遮陽帽、抗UV衣服或外套或選用適合的防曬用品。

二、「補」充水分:不論在室內或室外,適時適量的補充水分,避免瞬間大量的補充水分或冰水,且不以含糖飲料取代。

三、隨時留「心」:外出時留意氣象資訊,避免在上午十時到下午二時外出,另外,若搭車或開車,務必確實檢查孩童是否已下車,避免因孩子睡著,留置車內發生憾事。尤其以搭乘娃娃車至托嬰所之嬰幼兒,隨車老師及司機,下車時務必確實清點人數,到班時,若老師發現嬰幼兒缺席,須馬上聯絡家長確認是否有隨車到校。活動遊玩多注意孩童身體狀況,若出現身體不適請立即休息,必要時需送醫診治。

五步驟熱傷害急救,一、蔭涼通風:當孩童出現熱傷害徵兆時,如疲倦、食慾不振、活動力減退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迅速到蔭涼通風處。

二、鬆脫衣物:移除孩童身上過多、不透氣或太緊繃的衣物,並讓孩童平躺,足部稍微抬高,若出現有嘔吐現象,則協助側躺保持呼吸暢通,避免呼吸道阻塞,造成生命危險。

三、泡水或灑水散熱:全身頸部以下泡冷水,或用涼水擦拭身體,並搧風降溫,如手邊可取得冰涼飲料罐,可放置於孩童的頸部、腋窩和鼠蹊部。

四、補充涼水:孩童意識清楚,可給予少許鹽的冷開水或電解質飲料,補充身體所需的電解質;若出現意識不清的現象,則不可以給予飲水。

五、儘速送醫:在處理熱傷害的過程中,若出現大量流汗、口渴、噁心嘔吐、輕微的意識混亂、昏厥等等症狀,或超出可以當場處理的情況,應緊急撥打一一九,尋求醫護人員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