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悶不吭聲 桃竹苗、中彰投、高屏恐現規模7.0強震

921地震已經25年。台灣及鄰近海域每年發生約4萬起地震,每隔數十年可能會發生災害性強震,由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與學者分析台灣近30年地震帶活動,點名桃竹苗、中彰投、高屏3區,地震數量雖少,但可能累積能量,未來不排除發生規模7.0強震,這種在人口密集區「悶不吭聲」狀態需注意。

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教授陳文山、教授吳逸民及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楊耿明等研究團隊共同編撰的《台灣地震帶》專書,彙整30年地震數據,探討各地震帶的活動特性,並提出上述預警。

陳文山指出,台灣地震發生集中在東部及其海域,約占1年地震7成,西部占約2成多,雲嘉南近年地震較多,往北的桃竹苗與中彰投、往南的高屏數量明顯較少,但有許多活動斷層分布於此,地震頻率應相當。

分析30年紀錄,雲嘉南有近9萬次地震,中彰投與桃竹苗僅8000多次,相差近10倍,高屏僅4000多次,相差近20倍。陳文山說,地震少不見得是好事,可能持續累積能量,未來可能發生規模較大地震。

他形容,平時有釋放能量稱潛移斷層,較少釋放稱鎖定斷層,就像一個人平常忍耐不發脾氣,一生氣就很恐怖,故悶不吭聲的地震帶較令人擔憂。

陳文山指出,新竹有新竹斷層與新城斷層,新城在200多年前發生過大地震,但新竹斷層近期沒較大能量釋放,且沿線通過市區,還有9所學校,若發生地震的位置更可能在竹科,震動力量會很大。

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說,此專書的調查方法與工具與政府有異,故數據不同,但台灣本就位於地震好發區,此書以災害角度提醒大眾,平時仍須加強防災準備。

此外,賴清德總統21日造訪台中霧峰921地震教育園區,提醒國人防災的重要性外,也提到成立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和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結合產官學研共同面對災難預防救援等問題,將持續強化災防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