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一年「剩食」浪費38億元 環保署推循環經濟盼民眾從點餐減量做起

台灣一年「剩食」浪費38億元 環保署推循環經濟盼民眾從點餐減量做起

環保署今(25)日舉辦2017「循環經濟全球論壇」,邀請來自英、美、德、日、韓、荷蘭、瑞士等國官員及專家參與,針對剩食及塑膠的循環經濟議題交流各國作法。環保署長李應元表示,減少剩食是民眾共同的議題,應從餐桌上的減量開始做起。 依據聯合國統計,全球將近40%食物浪費掉。統計2016年全台灣餐飲、超商、量販店、超級市場等177家業者、共110,000多間實體通路,每年因未拆封放至過期、賣相不佳遭丟棄的食品,高達3萬6,000公噸,金額高達38億元。 「剩食議題」近年來備受國際關注,許多國家政府、民間組織及企業,紛紛成立「食物銀行」、「剩食餐廳」,以減少食物浪費及CO2排放,針對廚餘,環保產業利用創新科技,將廚餘再利用,除了推廣有機堆肥,自然無毒農業,更將廚餘做為生質能源,生產再生能源。 環保署長李應元今天表示,落實循環經濟的精神,剩食也可以成為能源而不是垃圾。環保署推出的多元垃圾處理方案中,就有規畫分別在北中南設置3座生質能廠,將以厭氧發酵方式,讓廚餘發酵後產生沼氣發電,其中台中已經發包,最快明年開始運作。 李應元也說,從食物變成廚餘、再變成能源化,中間有還很多過程。當食物還在超市等通路尚未過期前,但最佳賞味期限已經快到了,還算是食品,這過程該如何界定與處理,要和衛福部共同討論;但李應元也強調,減少剩食應從餐桌上開始做起。 李應元以餐桌上的滿漢全席為例,表示這樣通常都有10至12道菜,消費者能從開始點菜就減量,可以不需要點這麼多,但飯店、主廚把菜做得很精緻,總消費額不變,不要每次都多到吃不完,若真的沒辦法完全吃完,也應該打包,不要變成廚餘。 各國也交流經驗,在荷蘭有由年輕人投入創業「剩食餐廳」,目標為取得米其林認證,開創新的商業模式。可見「剩食」商機無限,是推動循環經濟很好的選項。 環保署表示,藉由2017「循環經濟全球論壇」對剩食循環經濟的案例分享成功經驗,未來鼓勵民眾「食物減量、剩食無量」,同時參考其他國家「剩食」管理做法,引進創新科技轉型廚餘為再生能源,是推動剩食循環經濟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