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萬從25歲複利到40歲也才780萬!他告別巴菲特派價值投資:投資是富人遊戲,投機才是窮人翻身捷徑

撰文/葛瀚中(Mgk)

在我的投資歷程裡,一開始我也是價值投資的信徒,我總認為,只要能在市場陷入恐慌時買進價格低於內在價值的好公司並且長期持有,這就是以錢滾錢致富的唯一方法。

 

究竟「投資」與「投機」有何不同?這是一個在業界紛擾多年的問題,就我來看,所謂的「投資」指的是:為了分得一間公司未來長期經營的成果而投入的資金,再更深入一點,也可能是為了列席董事席次,進而取得公司實質控制權所投入的資金,典型的當代投資大師如美國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股神透過縝密的研究與分析,只有在標的物的市場價格低於其內在價值的時候才會買進持有,「只因超跌而出手,不因看漲而搶進,並且從不買進沒有基本面的公司」,這正是「投資」的不二法門;反觀「投機」,投機者們通常不在意標的物的內在價值,他們所關心的僅僅在於價格與趨勢的發展,如果你的交易決策因子裡只有「價量」的存在,那你所做的肯定不是投資而是投機。

 

打個比方,投機者們有時會在標的物的價格遠遠超越其內在價值時,順著價格的趨勢繼續追價搶進,這麼做絕對不是為了參與公司未來的經營成果,而僅是因為標的物的價格趨勢正在延續,倘若未來價格的發展出現停滯,即便公司的營運前景與過往別無二樣,他們也會果斷地將資金撤離,並繼續尋找下一個交易機會。

 

在我的投資歷程裡,一開始我也是價值投資的信徒,我總認為,只要能在市場陷入恐慌時買進價格低於內在價值的好公司並且長期持有,這就是以錢滾錢致富的唯一方法。

 

但隨著一兩年的時間過去,我發現,雖然這2年間我的投資報酬率皆是正數,但我並沒有真正賺到太多錢,因為我的起始本金也不過就幾十萬而已。於是我思考了一下,如果以巴菲特1965年到2021年的複合年化報酬率20.1%來看,假設我有和股神一模一樣的投資功力,25歲時如果我有50萬,一路複利到40歲,在不吃不喝不買房的前提下,我的資產最多也不過就只能膨脹到780萬,這個數字是我要的嗎?不!這個數字並不足以改變我的人生!所以我很清楚的知道:「投資是富人的專屬遊戲;投機才是窮人翻身的終南捷徑。」就如德國股神安德烈.科斯托蘭尼(André Kostolany)所說的:「有錢的人可以投機,錢少的人不可以投機,根本沒錢的人必須投機。」

 

在這險峻的資本主義社會裡,M型化的社經結構日益顯著,階級固化已成事實,作為一個沒有任何資源與資本的一介草莽,若想翻身,只能投機。

 

此後,我屏除了既有觀念,我不再只死板地挖掘便宜的好股票,我開始主動尋找價格的趨勢,無論它是漲是跌,我的目標是,只要我能看出價格趨勢,那我就要賺得到錢。相較於投資者只能被動地等待市場陷入恐慌時才進場撿便宜,做為一名投機者,我們能更主動的在下跌中的市場透過放空賺取利潤,畢竟我們交易的不是市場價值,而是市場情緒。

 

在這本書裡,傑西.李佛摩說過的一句話我很喜歡:「The pockets change, the suckers change, the stocks change, but Wall Street never changes, because human nature never changes. 」(華爾街裡的財富來來去去,股票們此起彼落,但華爾街始終沒變,因為人性永遠都不會改變。)

 

人性的貪婪與恐懼牽動著市場價格的變化,做股票,你可以不懂財務、不懂產業,但若你想立足於市場,「人性」絕對是你必須參透的第一件事。

 

作者簡介_愛德溫.勒斐佛(Edwin Lefèvre,1871–1943)

著名記者、作家及政治家。以報導華爾街的商業故事著稱於世。1922年,他對傑西.李佛摩進行了為期數週的採訪,之後將採訪內容整理成十二篇系列報導,發表於《星期六晚郵報》(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隔年該系列報導被編輯成精裝本圖書出版。

本文摘自方舟文化出版《股票作手回憶錄【獨家圖解股市最小阻力路徑】》

更多今周刊文章
「與其說台積電是巨人,不如說它是怪獸」世界最強的半導體代工能力,讓台灣陷入了怎樣的處境?
女兒們願意拋棄繼承遺產,男丁態度應是感恩而不是理直氣壯!看太多繼承分產,律師嘆:人性修羅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