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9白恐記憶日宣示大會多元形式擴展社會參與

文化部國家人權博物館與台灣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新台灣和平基金會等民間團體,十九日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共同舉辦行政院於今年四月十八日宣布訂五月十九日為「白色恐怖記憶日」後,首次辦理「519白色恐怖記憶日宣示大會暨人權市集」紀念活動,行政院長陳建仁、國家人權委員會主委陳菊、文化部長史哲、人權及轉型正義處處長賴俊兆、政治受難者前輩張則周、蔡寬裕、陳欽生等人,以及來自捷克的歐洲媒體訪問團出席活動,鋼琴家顏琬蕙、小提琴家林暉鈞、金曲獎歌手桑布伊現場表演,並播映導演陳麗貴《519》、導演李惠仁《如果你問起》,以此向白色恐怖受難者致敬並傳承記憶。

國家人權委員會主委陳菊表示,遲來的正義早已不是正義,但是現在的政府仍願意積極面對轉型正義,後續還有許多任務要去做,才能彌補受害者、推動和解,才對得起那些在白色恐怖下犧牲且飽受折磨的生命,只有記憶過去,我們才能反省臺灣在威權的時代裡國家暴力的本質,才能攜手共進,深化民主。

陳建仁院長致詞指出,現在社會的自由民主開放是歷經無數前輩犧牲開創而來,沒有過去的記憶就沒有充滿光明跟希望的未來,期待未來在新總統的領導下持續推動轉型正義,並藉由不義遺址標示讓社會大眾在生活中接觸歷史。

政治受難者張則周表示,唯有記憶過去才能避免未來悲劇再次發生,我們必須深化臺灣的人權、自由、民主,並且具備終極關懷的信念與實踐力,期待十年後的臺灣能成為一個崇尚人權、自由、民主、平等、公義、多元、環保及和平的一個永續發展的國家;政治受難者陳欽生希望政府必須讓社會大眾理解「白色恐怖記憶日」設立的背後意義,避免憾事重演;政治受難者蔡寬裕表示,白色恐怖記憶日是轉型正義工程的一環,轉型正義目前雖然已有法律依據,但並沒有完全落實,特別是人權教育、歷史教育還要加強,希望眾人共同努力完成這個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