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成圓禿低於30歲 診斷要看全身

圓禿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可能和環境、感染、藥物、疫苗、重大心理創傷和急性壓力有關,但多數患者找不到確切原因。過去臨床上以頭皮落髮的面積比例,來評估疾病嚴重程度,但根據台灣皮膚科醫學會今年最新發表的「圓禿診斷及治療共識」,評估時不僅要看頭髮,也應檢查全身其他毛髮,例如鬍子、眉毛是否有局部脫落。

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楊朝鈞表示,所有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圓禿,但根據統計,超過6成患者發生在30歲前,尤其好發於25到29歲。圓禿的典型表現是界限分明的禿髮斑塊、頭髮容易抓落、頭皮上的斷髮和黑點,尤其是「驚嘆號狀」斷髮,也就是頭髮越接近根部變得越細。

根據「圓禿診斷及治療共識」,臨床上通常可藉由理學檢查診斷圓禿,僅少數病人需要進行頭皮切片檢查。楊朝鈞指出,醫師在評估圓禿病人時,除了要注意病人頭髮,也要檢查全身其他毛髮,例如睫毛、鬍子、眉毛、陰毛、腋毛、體毛等,因為自體免疫疾病會影響全身,因此這些毛髮也會有局部脫落的情形。

圓禿的嚴重度可分為輕度、中度、重度。楊朝鈞說明,常見的全身性治療包括口服皮質類固醇、環孢素和MTX,這些藥物雖然有效,但也伴隨一些副作用,例如口服皮質類固醇可能引起體重增加、高血壓、糖尿病和骨質疏鬆;環孢素的副作用包括腎毒性、高血壓和增加感染風險,MTX則可能引起肝毒性和骨髓抑制。近年小分子藥物JAK抑制劑被使用於圓禿治療中,提供病人更多治療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