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成5民眾曾遭受日常歧視 奧運國手邀大家一同杜絕

巴黎奧運期間,台灣勇奪金牌的拳擊好手林郁婷遭受各種言語霸凌,讓女性議題及對運動員的刻板印象引發風波,事實上,類似的日常歧視在日常層出不窮,「2024日常歧視大調查」結果中顯示,有65%的民眾曾經遭遇過日常歧視言語或是行為對待,且有52%民眾並不了解什麼是日常歧視,尤其在「性別」以及「學歷」議題上,最容易有日常歧視的態度產生;且常出現在最長時間的「職場」與應該心靈放鬆的「家庭」。

半數以上台灣人未聽過「日常歧視」

這份「2024日常歧視大調查」是由中華衛生心理協會與台灣吉立亞醫藥共同發起,針對千名18歲以上民眾進行,結果發現台灣民眾大多對「日常歧視(微歧視)」一隻半解,約有52%民眾從未聽說過這個詞且無法察覺。

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理事丘彥南醫師表示:「日常歧視在生活中無所不在,許多人認為只是開個小玩笑的舉止,已在無意間刺傷了他人。」他指出,日常歧視過去又被稱做「微歧視」,常被誤以為是微小或不嚴重的歧視,但其實,它代表的是潛藏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情境,看似無意,卻隱藏著刻板印象或偏見,並對特定族群造成傷害的言語與行為。

日常歧視最易出現在「性別」以及「學歷」議題上

日常歧視又分為口語日常歧視、行為日常歧視。調查中發現,在解釋日常歧視後,有半數民眾承認曾對他人表現出日常歧視的言語或行為,其中朋友聚會中的對話是最常發生日常歧視的場域,可見朋友之間的「互虧」,很可能會冒犯甚至傷害他人。另有65%民眾也表示曾遭遇過日常歧視言語或行為對待,且最常發生的場域竟然是花最多時間的「職場」與最應該提供溫暖的「家庭」!

調查中也發現,民眾在「性別」以及「學歷」議題上,最容易有日常歧視的態度產生。例如認同「不應單以學歷來評斷個人成就」、「不應以性別評斷他人是否擅長某種技能」,卻僅有50.8%及41.6%能完整分辨「前面那台車一直在亂踩煞車,八成是女生在開車」、「再不好好讀書,以後長大就找不到好工作」,這兩句話正是關於性別與學歷的日常歧視對話。

日常歧視可能導致壓力焦慮 讓身心症加劇

別小看日常歧視造成的影響,不僅會加深大眾對特定族群的偏頗想法,也會讓被日常歧視的對象感到懷疑或自卑,導致壓力和焦慮的情緒。丘彥南表示,他在臨床上常見學生因日常歧視而遭同儕霸凌,或師長不當對待,導致學生身心症狀加劇,還有不少家長因擔心孩子被貼上負面標籤,而沒有及時讓有學習困難、注意力缺損、過動等症狀,或溝通及社交障礙孩童接受正式評估後接受特教心理輔導等幫助。

然而不只我們的拳擊冠軍好手,三度征戰奧運的柔道女王連珍羚,以及有「射擊甜心」封號的射擊選手吳佳穎,也對日常騎士格外有感,她們紛紛表示從小就經常聽到「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才會去當運動員」,或是「體育生日後沒有出息」等質疑聲音,甚至還因為運動細胞較發達被老師形容像「男人婆」。對於這次奧運場上熱議的選手性別議題,兩位選手一致認為,在運動場上,選手們不分國籍、不分種族,只以實力和公平競爭為準則。女性運動員跟不應該受到刻板印象對待,影響自己內心真正想要追求的夢想。

中華心理衛生協會也呼籲3招預防日常歧視:「察覺差異,尊重彼此」、「換位思考,互相溝通」、「反思自己,力行共好」,希望提升民眾對日常歧視的認識,更杜絕人心的病毒,共創友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