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國人曾遭「微歧視」 家庭、職場最常發生

奧運射擊選手吳佳穎(中)、柔道選手連珍羚(右)分享遭到日常歧視的經驗。(劉品希 攝)
奧運射擊選手吳佳穎(中)、柔道選手連珍羚(右)分享遭到日常歧視的經驗。(劉品希 攝)


台灣吉立亞醫藥與中華衛生心理協會今天共同公布「2024日常歧視大調查」,結果顯示65%國人曾遭「微歧視」,尤其在性別與學歷議題上最容易產生歧視的態度。專家強調,這些充斥在生活中的日常歧視恐影響個人心理健康,呼籲大眾重視相關影響,提升全民心理健康。

今年巴黎奧運期間台灣選手的性別問題被炒作,除了大眾能辨別的歧視情況,其實被稱作「微歧視」的「日常歧視」經常在生活中發生,且細微到幾乎難以察覺。台灣吉立亞醫藥與中華衛生心理協會今年3月針對1千名18歲以上民眾進行「2024日常歧視大調查」,並於21日公布調查結果,結果顯示65%的民眾曾遭遇日常歧視的言語或是行為對待,53%民眾表示曾對別人表現出日常歧視的行為,家庭與職場是最常發生日常歧視的場域。

日常歧視潛藏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情境,看似出自無意卻隱藏刻板印象或偏見的言語或行為,性別與學歷便是最常見的歧視類型,像是「再不好好讀書,長大就找不到好工作」、「喝過洋墨水果然不一樣,前途一片光明」、「前面那台車一直亂踩煞車八成是女生在開車」等,甚至朋友間的聊天開玩笑,如「你是射手座的男生,一定很花心」等,這些都是不自覺的歧視言行,恐在無意中刺傷對方。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理事、精神科醫師丘彥南說:『(原音)因為通常都會講說你是男生就該怎麼樣、你是女生就應該是怎麼樣,用典型的這樣子的一個刻板印象來做一種社交的互動,但是往往有的時候這就是會隱含著…,就像我們傳統會重男輕女或女生就要重外表或等等。』

奧運柔道選手連珍羚及射擊選手吳佳穎也現身記者會響應,分享從小最常聽到的聲音便是「體育生日後沒有出息」。連珍羚說,自己最常碰到的歧視情況是關切她的年紀,「超過30歲應該趕快退休、生小孩」;吳佳穎則說,小學時因為運動細胞較發達被老師形容像「男人婆」,長大後則是被誇讚長得漂亮,「何必練體育,拍廣告就好」。

丘彥南指出,日常歧視與原生家庭、教育背景、社會文化等觀念息息相關,日常歧視會加深大眾對特定族群的某些偏頗看法,被歧視的對象容易感到自我懷疑或自卑,產生壓力與焦慮,工作滿意度也會因此降低進而影響職涯發展。他並提出3招預防日常歧視,包括察覺差異、互相溝通、反思自己,盼能共創友善環境。

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理事、精神科醫師丘彥南。(劉品希 攝)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男性育兒壓力被低估 爸爸憂鬱影響孩子心理健康
15-45歲免費心理諮商今上路 已使用年輕族群方案者可再參加
巴黎奧運/各國比體力還要比心理韌性 美國派15人心理師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