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玉蕙:過去65%文言文的教育成功嗎?

​廖玉蕙:過去65%文言文的教育成功嗎?

十二年國教國語文課綱對於降低文言文選文比例再掀爭論,連中研院院士都出來連署反對,作家廖玉蕙今(30)日在媒體投書指出,文言文既然這麼重要,到底過去多達65%的文言文教育是成功的嗎? 廖玉蕙在投書中指出,高中國文文言文課文的比率從課綱看出,是從九五、九九、一○一的45%、55%、65%遞增,但學生的國文程度據說卻是逐年遞減,如果真是這樣,我們要反省的不就該是遞增的錯誤嗎?怎麼卻又說是文言文讀得太少所導致?這邏輯是不是有些錯亂? 對於這波文白之爭,廖玉蕙說,原本她認為文言白話的比例不是問題所在,她一直呼籲教學方法必須翻新,可是看到反對改革調整的人,甚至請出中研院院士來連署,讓她進一步思考,文言文既然這麼重要,到底過去多達65%的文言文教育是成功的嗎? 她認為,這些出身文學院的院士或學者多半是求學過程順利的金字塔頂尖菁英,他們未必是仰仗學校教育來充實他們的國學程度,很多人是因為自己喜歡文學,靠自我的摸索而發現文學之美,在分科教育後努力以赴的。現在慷慨陳詞,強調課文裡的文言文可增加語文能力,其實並沒有提供任何實質數據可資佐證。 她說,曾聽到大力護持保留古文的名散文作家在演講中坦白招認,其申請轉到中文系時,國文、英文成績都很爛,不達標,端賴課外撰寫的創作才得到知音老師的青睞,通過轉系關卡。而她自己在國、高中階段,還曾視記誦默寫為畏途。只是特別喜歡文學,看歌仔戲、聽說書和廣播劇,蠶食鯨吞課外書,因寂寞在家裡塗抹瞎寫,才走上文學之路。 廖玉蕙也直白反駁連署反對調整的學者,認為這些文學界或創作界的菁英,沒去考慮個人資質不同,性向有異,不去考量不同學門或金字塔底端的學生的需求,務實尋找解套脫困的調整方案,常常忘了自己一、二十歲時的迷惘及心境,忘記曾在回憶錄中誇耀如何叛逃課堂,如今反過來肯定當年反感的教育內容,提供無濟於事的建議。 她認為,教育不是只為培養作家或學者,得照應全國學生,放入課文裡的文章,要考慮的應該是全國大多數學生的需求,所謂「順應眾生」。其實,調整的主張從來都不是拿掉所有的文言文,是重新思考語文教育如何落實更精確的目標,有沒有更合適的篇章,能顧及更多人的接受度與語文能力普遍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