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新制上路!7歲以下新增「6次免費兒童發展篩檢」 攜帶物品、資格、醫療院所一次看

3歲的王小妹(化名)經常莫名哭鬧、愛發脾氣,家人叫她也不理人;家人擔心王小妹有情緒問題,帶著孩子看診,經過醫師問診與神經學檢查,才發現原來孩子有粗大動作、精細動作發展遲緩的問題,因為總是動作慢、操作物品時容易有挫折感,才產生負面情緒。

「我們發現真正原因後,家長對我們鞠躬,跟我說『我替孩子謝謝你』。」馬偕紀念醫院早期療育評估中心主任陳慧如以小病人王小妹為例,說明發展遲緩篩檢的重要性,也強調,全面進行兒童發展篩檢,才能快速找到孩子需要協助的面向,幫助孩子走在發展正確軌道上。

衛福部今(25日)舉辦記者會,宣布從今年7月1日起,家中有未滿7歲的兒童,家長都可依篩檢服務補助時程,攜帶健保卡、兒童健康手冊,帶孩子到住家附近的醫療院所接受「兒童發展篩檢服務」,確認孩子發展是否需要協助。

衛生福利部長邱泰源表示,從2024年7月1日起,衛福部針對未滿7歲兒童,提出「新增6次兒童發展篩檢服務」,針對在發展重要階段、尤其是處於3歲前關鍵黃金療育期的兒童,提供篩檢服務,由接受過標準化篩檢工具訓練的專業醫師,針對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語言認知、社會發展等四面向進行篩檢,讓需要被協助的孩子讓被發現,接受衛教、追蹤或轉介。詳細內容可參考2024兒童發展篩檢懶人包手冊

7歲以下新增「6次免費兒童發展篩檢」。圖片來源:2024兒童發展篩檢懶人包手冊
7歲以下新增「6次免費兒童發展篩檢」。圖片來源:2024兒童發展篩檢懶人包手冊

衛福部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組長林宇旋說明,發展遲緩是指孩子在發展過程中,在認知語言、社會適應、粗大與精細動作發展,沒有跟上同年齡正常程度的狀況;若孩子發展遲緩,卻沒有相關資源及早介入協助,可能會影響孩子未來的各項能力發展。

林宇旋指出,要發現兒童發展異常,需醫護與家長合作進行兒童發展「監測」、「篩檢」與「評估」,監測部分可由家長運用兒童健康手冊的家長紀錄事項,觀察、紀錄兒童來執行,篩檢則是由專業醫師進行,若發現孩子疑似發展遲緩問題,視情況進行衛教、追蹤,或轉介至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進行評估。

此次「未滿7歲兒童新增6次兒童發展篩檢服務」,就是針對篩檢這塊進行加強;若孩子篩檢發現疑似發展遲緩,會由醫師後續資源的轉介。

林宇旋也說明,兒童發展篩檢服務的攜帶物品、身份、時間如下:

  • 攜帶物品:健保卡、兒童健康手冊

  • 持用舊版兒童手冊(2024年5月前取得)將於首次接受兒童發展篩檢時,由提供篩檢服務的醫療院所,提供兒童發展篩檢就醫憑證卡,家長需將紀錄卡貼附在兒童健康手冊;若持用新版兒童手冊,則已直接裝訂於手冊內

  • 身份限制:未滿7歲,需具有健保身分

  • 篩檢時間:可以在孩子成長過程的6個階段:6至10個月、10個月至1歲6個月、1歲6個月至2歲、2至3歲、3至5歲、5至未滿7歲兒童,每階段各接受1次政府補助的篩檢服務

在前往醫療院所前,林宇旋建議,可以使用衛福部「兒童就醫地圖」查詢「兒童發展篩檢服務院所」,確認各縣市提供未滿7歲兒童新增6次兒童發展篩檢服務的醫療院所。

衛福部「兒童就醫地圖」查詢「兒童發展篩檢服務院所」。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網站
衛福部「兒童就醫地圖」查詢「兒童發展篩檢服務院所」。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網站

疫情後各大醫院所設的聯合評估中心,因初診、複診兒童湧現出現「大塞車」,甚至需要等半年才排得上發展遲緩聯合評估。

受到國健署委託開發兒童發展篩檢評估工具的陳慧如指出,新推出的篩檢服務,可以舒緩早療聯合評估中心量能不足導致的塞車問題,讓只是非常輕度發展遲緩,或是因生活經驗不足而能力未跟上進度的孩子,在一般醫療院所接受衛教與追蹤,進行分流,讓每個孩子都能獲得妥適醫療服務。

針對兒童發展篩檢服務,臺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學院院長倪衍玄指出,台灣目前最重要的問題是少子化與高齡化,對兒科醫師來說,要追求的是「生得少但每個都要好」,為孩子做早期篩檢、提早發現問題並進行介入,追求最好的療育成果,是其中一步;目前台灣已有兩千多位醫師,完成兒童發展篩檢工具操作的訓練。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常務副秘書長張皓翔說,兒童發展篩檢服務計畫除了兒科醫師,也有許多家醫科醫師投入其中,也希望兒童早期療育議題可以引起社會共鳴,讓兒童獲得更多照顧。

優化兒童醫療照護計畫協調管理中心計畫主持人、國家衛生研究院(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邱弘毅也提到,目前國衛院與其他團隊也在進行其他早期篩檢相關計畫,希望讓有發展遲緩的孩子都不被漏接。

(責任編輯:林胤斈)

📌【家有小烏龜】早療家庭指南系列報導

更多親子天下文章
北市私中超收學生、公立額滿學校也暴增10所,選校時代,家長如何避開地雷?
「棄採國文潮」從高中延伸到大學,如何重燃中學生寫作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