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級生推「蟲」來沒吃過的滋味 被迫按下暫停鍵

蟲蟲食代2(中央社記者陳婕翎、曾以寧台北2日電)今年29歲的陳秉辰看見食蟲商機,推出風靡一時昆蟲零食,無奈礙於法規下架,新世代零食商機被迫按下暫停鍵;學者大嘆可惜很多國家已有完整產業鏈,台灣應該也可以。

畢業於雲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的陳秉辰,大學四年級那一年,因緣際會選擇了食物設計領域作為畢業專題,一頭栽進「蟲蟲食代」,看到食蟲的可能性與未來商機。幾年前推出新奇昆蟲零食,保留麵包蟲完整外觀,仿照台灣常見小魚乾花生風味古早味零食,風靡一時。

在食品設計的懵懂摸索階段,陳秉辰意外得知台灣法規許可的食用蟲少之又少,昆蟲零食最終以下架收場,這場新世代零食革命被迫落幕。「士氣難免被打擊」,陳秉辰說,不論是鄰近的日本或遙遠的北美、南美,蟲入料理是日常,就像豬肉、牛肉一樣普通。

台灣與國際食蟲趨勢之間的距離有多遠,從法規面就能一探究竟,陳秉辰指出,韓國多年前已設置食用蟲相關法規,歐盟甚至制定專法完整管理飼養、製造、銷售。台灣食蟲規定相對曖昧不明,業者受限食品法規,販售或製造、運輸都違法,只能保守推廣實驗性質教育。

站在食品業者角度,身兼台灣食用昆蟲產業協會創辦人的陳秉辰認為,台灣飼養、食品加工產業鏈成熟,非常適合發展食用蟲,台灣飼養寵物食物蟲飼料已進步到無人自動管理大規模養殖,再由食品生產廠高溫殺菌、加熱熟化, 直接包裝的原型產品或研磨成食用蟲高蛋白粉皆是商機。

來自來自台大實驗林管理處的昆蟲專家陳陽發也提到,台灣早已有成熟昆蟲加工產業,釣魚、養寵物的食用蟲都有專人飼養,台灣發展昆蟲大量飼養並不困難,甚至有民間企業完成量產技術,如鳳凰蟲、黃金水虻、黑水虻等,「只要飼料沒問題,養出來的蟲對人體就沒有危害」。

台灣食品加工業蓬勃發展,食蟲早有前例,陳陽發以嘉義方塊酥業者為例,曾有標榜成分含蟋蟀產品,可以增加蛋白質含量,民眾接受度高;就算現在民眾不敢直接吃蟲,做成蛋白粉,也會是不錯的市場出路。

陳陽發說,法規問題始終是台灣推廣非傳統食材的巨大困擾,台灣得天獨厚擁有生物多樣性,相關學者人數也不少,如今許多國家已建置完整食蟲加工食品產業鏈,台灣應該也可以。

陳陽發進一步提出,開放民間飼養食用昆蟲可刺激偏鄉在地婦女、老人就業機會,因為飼養昆蟲不需要很高的勞動力,甚至有些昆蟲物種可室內大量養殖,泰國、寮國等東南亞國家,由農村老人、婦女採集、清洗、分選昆蟲,直送市場販售,成為收入來源之一。

台灣食品加工業有底氣,業者希望透過推廣食蟲教育,隨時準備迎接「蟲蟲食代」,但陳秉辰無奈提到,林業署食用荔枝椿象教育活動被關切事件,造成在食蟲教育領域默默耕耘的童軍團體、昆蟲館和大學教授人心惶惶,非營利性推廣卻可能吃上罰單,導致食蟲教育被迫調整課程。(編輯:陳清芳/陳政偉)113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