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歲許倬雲獲唐獎漢學獎 首位台灣出身得主

▲2024年第六屆唐獎漢學獎授予美國匹茲堡大學榮休校聘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許倬雲院士,以表彰他在漢學領域的卓越貢獻。(圖/唐獎提供)
▲2024年第六屆唐獎漢學獎授予美國匹茲堡大學榮休校聘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許倬雲院士,以表彰他在漢學領域的卓越貢獻。(圖/唐獎提供)

[NOWnews今日新聞] 2024年第六屆唐獎漢學獎授予美國匹茲堡大學榮休校聘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許倬雲院士,以表彰他在漢學領域的卓越貢獻。許教授的學術生涯以其對中國古代歷史的深刻洞察聞名,他的研究不僅深入探討中國長期歷史的本質問題,更在通史解釋上強調文化的包容性與交流,尋求中國在世界舞台上的定位。許教授的著作展現了他對國家、民族及全人類的深切關懷,被譽為一位兼具博雅理念與淑世精神的史家。

唐獎指出,許教授自青壯年時期開始將社會科學方法融入史學研究,為專注於學院對話的傳統漢學拓展了新方向。他的學術工作從歷史事實中尋求歷史知識,並將視角從過去延伸至今日與未來,展現一種跨越時代的學問。他證明了漢學可以走出學術象牙塔,與人文社會科學各領域對話,從而對漢學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

許倬雲對周秦漢時期的專題研究提出獨到見解,達到「史識」的高度,形成了一種融會貫通的大歷史解釋。他的治學功夫體現於《西周史》對親緣社會之華夏意識的詮釋,《求古編》對文官制度的探討,以及《漢代農業》對精耕細作與市場經濟的分析──這些命題即是他所謂的中國文化「三原色」。

《西周史》是最早的「西周」斷代史之作,也是「西周史」新課題的開端。書中劃時代地提出「華夏國家的形成」,同時以「文化圈擴大」詮釋中國的不斷擴張。該書隨著新出的考古材料不斷增訂,展現了許教授與時俱進的學風。

《求古編》為其早、中年的論文集成,討論周秦漢時期政治/社會、中央/地方等二元結構命題,由此推及整個傳統時期的中國歷史。《漢代農業》則深入分析農耕作業細節,探究兩漢時期何以由工商貿易轉向農業經濟,解答中國為何「以農立國」的關鍵轉折,直探中國歷史的核心課題。

許倬雲在歷史理論層次亦有所突破,「網絡理論」是他對中國歷史脈動的獨特見解。他認為經濟體系、社會接觸、政治統治和思想傳播都離不開道路體系,這些要素如同樹木的主幹與分枝,相互聯繫,構成了中國歷史的複合體。這一理論不僅避免了瑣碎問題的考證,也提供了一個實踐性的大歷史解釋架構。

許倬雲晚年出版一系列通史著作,以宏觀視角將中國納入世界文明序列。《萬古江河》指出中國文化在擴張的過程中,也不斷受域外文化影響。《史海巡航:歷史問學週記》則從世界史的角度來看中國歷史,強調中西歷史比較。《華夏論述》更進一步闡述了中國歷史發展的包容性與獨特性,並表達對當今中國走向的關懷。

學術研究之外,許倬雲1960年代在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主導歷史教育課程轉型,培養了一代後輩學者,並打開中國社會史研究風氣,對臺灣史學界帶來深遠的影響。其史學觀點也自1990年代起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成熟而廣泛傳播,產生了重大作用。

許倬雲更跨出學術圈,將歷史研究成果轉化為人文素養的資源,出版多部通識著作,從歷史的角度探討時代轉移、管理、組織等議題。他的努力證明了歷史知識的實用性,展現他既具有西方學院派學者的特質,也有中國傳統士大夫的風範。

許倬雲教授在獲獎後,除了感謝唐獎的肯定與鼓勵外,也特別提到他一輩子學習讀書與做人都是從就讀臺大開始,臺大將他帶進學術大門,並於每個階段給予指導,令他感恩不盡。他強調,臺大校長傅斯年留下來「敦品勵學 愛國愛人」的校訓,從他進入臺大至今,是終身難忘的訓勉與鼓勵。

許倬雲教授曾說:「我和臺大切不斷的血緣,有了臺大的教育,才有我一生的學習過程和工作經驗。」回顧他與臺灣大學的淵源,自1949年考上臺大,讀過一年外文系,三年歷史系,1953年獲學士學位,隨即進入臺大文科研究所史學部(臺大歷史學研究所的前身),並於1956年畢業,指導教授是李宗侗教授。許倬雲大二從外文系轉至歷史系的契機,在於當時臺大校長傅斯年以及文學院院長沈剛伯,注意到許教授具有治史的潛能,鼓勵轉至歷史系,之後許倬雲適才適性發揮所長,成就了在歷史學領域的傑出表現。

更多 NOWnews 今日新聞 報導
裨益全球15億糖尿病肥胖患者 唐獎生技醫藥獎頒給3科學家
建中教師童禕珊「永續桌遊」創意 再獲獎肯定
台科大頒3傑出校友!中華電信總經理林昭陽、副市長朱惕之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