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也需要穩定供電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這是一個電力吃緊的時代,隨著AI及資料中心的興起,四通八達的通訊軟硬體及商業平台也加入了耗電的行列,全球「獵電」爭取價廉/充足穩定的供電將成為企業策略的關鍵元素。誠如臉書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 所說:未來的競爭的瓶頸是電力,而非AI!

但弔詭的是,人類用了近百年的化石燃料仍難以全面取代,雖然在地球暖化及淨零碳排的趨勢下,各國積極投入綠色清潔能源的開發也已經有超過20年光景,但真正具有實質經濟效益的綠能仍有待突破。

在全面推動數位化的趨勢下,吸引外資來台設廠是政府多年以來的政策,其中Google及 Meta等矽谷企業表現的最為積極,競相在台設數據中心。政府視此為台灣國際化的偉大成就,但事實上,這些廠商就是看上台灣扭曲的能源政策,及「違反」市場供需機制但意識形態導向、選票掛帥的電價!

不知曾幾何時,台灣也正在面臨一個迫在眉捷的危機:電力供應吃緊。台灣能源幾乎全部仰賴進口,而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的光電及風能,不但不能完成技術自主的既定方向,其供電功能也呈現不穩且發電量不足的現象。

民進黨一向把廢核及非核家園視為政治上的神主牌,蔡政府廢了一個3000億的核四,但花了兩兆的建造風電體系、一兆發展光電體系,花光了10座核四的錢!台灣有增加一點點的電力嗎?廢核改用太陽能光電、離岸風電,都只是貪汙腐敗的好藉口!

賴清德的智能產業規劃中,AI及智能醫療是重大項目,但缺水缺電卻還執意推動耗電費水的AI醫療及其周邊資料中心及數位應用,到底是真心想「創新轉型」?還是政治酬庸?

其他還有許多耗電的產業升級案,如護國神山的高端半導體製程升級的計畫及海水淡化計畫,政府難道不知EUV光照是「超級」吃電大王嗎?在海水淡化計畫開發案中,用近乎5度電去生成1度的水,而且用的是成熟逆滲透樹脂交換的成熟技術,產業創新究竟在哪裡?缺電又執意推動費電且耗水的產業,跟世界潮流「頂著幹」,不知是什麼意思?

蔡政府過去的能源轉型政策,說白了就是「國王新衣」的一齣戲,是一個「羊毛出在狗身上,豬來買單」的典型案例!

賴清德還有近一個月的時間,來好整以暇的「微調」台灣的能源政策。確實,半導體的優勢不能放棄,智能技術的開發也不能缺席,宏觀面及微觀面的策略同樣重要,如何平衡產業創新與能源供需正考驗著新團隊的智慧,賴政府準備好接棒了嗎?(作者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管所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