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媒體產業與高教如何透過產學合作取得雙贏

AI時代提供產業與高教產學合作新契機  (圖片來源:本文作者以Leonardo ai 生成)
AI時代提供產業與高教產學合作新契機 (圖片來源:本文作者以Leonardo ai 生成)

AI給傳播產業和高教帶來劇烈的典範變遷,這已經不是過去「從做中學」的典範可以因應的,而是應該以一種「從變中學」的典範哲學來因應。 也正因為不管是產業或高教都還在摸索因應的階段,年輕的學子們,雖然還在就學階段,但是,他們是網路的原住民,對於網路的知能不一定比產業工作者差,而產業也急於應用新科技來提升其產能和品質,所以更提供了產學合作的契機和突破。

筆者是政大新聞系畢業生,讀大學時,新聞系有校外實習制度,記得當時選讀的是英文新聞組,因此選擇中廣海外部作為實習媒體,實習時學習英文新聞的採訪、寫作與播報。當時可能帶領的主管不放心實習生去採訪和寫作,因此,印象中練習播報的機會比較多,實習中所學,就個人經驗而言有限。但是當年新聞系的同學,都很希望有機會進入媒體實習,不像近年,常聽聞學生排斥到傳統媒體實習。[1]

時移境轉,進入AI時代以後,不論是媒體環境或高教生態,都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雙方都還在摸索如何面對、適應快速發展的AI,甚至可以走在時代之前,深怕被AI所替代。

為了解AI時代,媒體產業與高教如何透過產學合作取得雙贏,本文作者以臉書私訊方式,蒐集了總共七位傳播院系主管和教師[2]的意見,請他們提供書面答案。

傳統的建教合作實習制度績效不彰的原因

有豐富媒體實務經驗,目前是北藝大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特聘教授兼行政副校長的劉蕙苓表示,過去「媒體主管們想要的都是『馬上』可以『用』的人或技術,但學校的訓練偏重基礎性,學生很少能夠立刻符合業界主管的期待,業界對人才的投資一直很少,同仁內部的訓練原本就很不足,這幾年因為社會要求多,新聞常有觸法的風險,有些新聞部才會幫同仁上課。」

有二十年以上媒體經驗,目前在世新大學新聞系擔任助理教授的許志明也表示,他過去服務的媒體有開放大學傳播相關科系學生實習,「每到寒暑假,公司熱鬧如菜市場。但學生抱怨,電視台主管只叫他們幫忙做雜事,如買便當、送帶子、影印稿子、跑腿等,當作工讀生用,不讓他們參與實際的新聞採訪和製作,所以沒有學到甚麼。」後來甚至因為學生到處去告狀,導致「電視台就下令不再收任何大學實習生,一直到現在禁令都沒有重新開放。」

劉蕙苓總結建教合作成效不彰的原因,不外乎業界不重視人才的培養,覺得學生的實務訓練不足,看不到合作的好處,且希望保持合作彈性,因此不願意簽約被固定的學校綁住。

產學合作創造企業與高教雙贏

高教與媒體產業另一種合作的模式叫做產學合作,政大傳播學院院長,目前也擔任META亞洲區全球獨立監督委員會委員的陳憶寧指出,政大目前產學合作基本上有五種模式:(一)機構合開課程;(二)創立Lab:例如與META合作的「傳播學院XR中心實驗室」;(三)提供實習機會;(四)提供課內外所需的創作空間(例如中華電信以蹲點台灣為計畫在暑假中提供15天廣電系學生的深入偏鄉以文字和影像為記錄協助社區發展。);(五)教學精進計畫:媒合教師進入企業蹲點以精進教學知能,目前仍處於洽談階段。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系系主任,擔任過公共電視近六年董事,長期推動校園與社區(公民團體)互動的陳順孝,在他的書面回應中也提到輔大新聞傳播系過去的專業實習因為學生實習意願不高,因此也從必修改為選修。至於產學合作的部分,則有「媒體創新實驗(「生命力新聞」)」、「資訊圖表」、「社群傳播」三門課。他指出和天下雜誌集團合作的部分,「我們讀天下數位轉型報告、天下讀我們的教學大綱,然後找出可以合作的課程和單元,請天下的人員進入課堂演講、辦工作坊,天下也藉此接觸大學生,瞭解年輕人想法,有助其開發年輕讀者。」至於「資訊圖表」這門課,則是「五六年前開始跟公視「獨立特派員」「P#新聞實驗室」合作,公視提出可行題目,學生挑選題目並分組實作。」這些合作,都有計入學分,以增加學生的選課意願。

AI時代產學合作的契機與突破

政大新聞系系主任江靜之在回答「您自己是新聞系的老師,您認為在這個AI時代,高教與媒體產業建教合作的可行模式有哪些? 為什麼?」時,提到一些重要的原則問題。 她表示,「AI進入新聞業是『正在發生中』的進行式。新聞組織處於此一變動時代,對新聞定義、功能、產製、內容及型態、散佈,乃至組織文化等,皆在實驗中,尚未定型。新聞組織與組織成員處於新舊交界時代,充滿試驗、變動、衝突或協調等。因此,『在這個AI時代』中,在這個轉捩點上,高教與產業進行建教合作,除非我們期待學生至業界學習的還是原有定型的工作方式,否則我們應預設學生所謂的『從做中學,學習實務經驗』,其中應包含新聞工作者如何面對此一變動情境,包含如何探索及定位自己(新聞人/新聞/新聞組織)、面對變動及挑戰,以及創新。」

以傳播學界的龍頭政大而言,院長陳憶寧在書面回覆中表示,政大傳播學院很期待有AI元素進入傳院的產學合作中,所以目前該院除了已經與Meta 有產學合作外,大量運用AI的社交遊戲公司Bondee也已經與他們簽約。未來還會有全球知名遊戲公司、日本廣告公司的合作計畫。這些企業要不就是AI應用領導型公司,要不就是深受AI發展影響的企業。

北藝大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特聘教授兼行政副校長劉蕙苓在回答「您目前是北藝大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特聘教授,您認為在這個AI時代,高教與媒體產業建教合作的可行模式有哪些? 是否與您之前熟悉的合作模式應該有所不同? 為什麼?」時指出,現在AI的合作其實跨領域是新的方向,大家可以打破框架思考,以北藝大來說,Nownews的大股東是遊戲橘子,在這波AI的浪潮中,他們自行研發了可以合適新聞產製使用的AI,從生成圖片、下標題,到簡易資料查詢與翻譯等,但不是每個媒體都有這樣的能力,大半都得仰賴與科技業的合作,來開發AI應用的新可能。「但AI的使用也會面臨到新聞倫理的挑戰,這也是我目前正在進行的研究,所以跨傳播與科技的合作是非常必要的。」

至於目前服務於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副教授的江亦瑄也以她自己在體大推動的產學合作案為例提供說明。 她首先提到生成式AI對於她教學上的助益,「生成式AI在賽事報導、影音製作等方面扮演關鍵角色。透過生成式AI技術,行銷傳播團隊能夠更快速地生成快訊、社群貼文,提高報導效率和即時性。此外,生成式AI還可應用於影音剪輯,快速挑選精華片段、個性化內容,提升觀賞體驗。」

針對生成式AI在體育大學與媒體產業合作中的應用,江亦瑄也提供體大與產業界合作的具體案例,並綜合整理為1.「賽事內容草稿量產」, 在這裡,AI可以被定位為經過訓練的實習生,協助生成體育內容素材,包括賽前預告、賽中即時報導,和賽後的分析。 2.「半自動影音製作」,AI可以根據賽事數據自動生成賽事集錦,包括比賽的關鍵時刻、精彩進球、犯規鏡頭等。生成式AI還可以根據觀眾的喜好自動生成精彩片段,如球星表現集錦、搞笑鏡頭、比賽的逆轉時刻等。

江亦瑄在書面回覆中繼續強調,生成式AI除了能夠在媒體製作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同時也可以應用於工作流程的優化。她指出,目前體育大學的產學合作夥伴包括資訊科技、數據分析和行銷傳播等面向專長,還涵蓋了視覺設計、體育專業知識和技能。這種跨領域的整合不僅滿足了媒體產業對多元化人才的需求,還促進了不同學科領域之間的交流和合作,推動了運動科技與產業創新的發展。

高教與公民社會和媒體三方合作互動的可能性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系系主任陳順孝過去在和社區(公民社會)的互動上做過很多努力,我們請他分享一下高教與產業vs.高教與社區(公民社會)兩種模式的異同與優缺點。

「我與社區的主要合作在媒體素養和弱勢發聲。媒體素養是到社區大學或非營利組織演講;弱勢發聲是經營教學實驗媒體《生命力新聞》

(https://vita.tw)報導弱勢者和奉獻者故事,特別是解決社會問題的創

新行動,這些報導在公視PeoPo和華視新聞網聯播,也授權天下雜誌

『微笑台灣』頻道、聯合報系『倡議家』專版等媒體轉載,提升弱勢資訊能見度。」

陳順孝表示,他代表輔大新聞傳播系的《生命力新聞》和台灣經濟研究院「社會創新平台」簽署產學合作計畫。「社會創新平台」有880家社會創新組織、6600個會員,與社群連結很深,但欠缺說故事的能力;《生命力新聞》自1997年以來報導過7890篇社會創新相關故事,但與社會創新社群欠缺連結。雙方合作,讓「社會創新平台」將《生命力新聞》的報導納入相關社創組織的履歷,「社會創新平台」將《生命力新聞》介紹給社創組織,並提供線索、協助聯絡採訪,雙方並合作產製社會創新相關議題的專題和懶人包。他認為這樣可以相輔相成、共創雙贏。

年輕學子普遍欠缺參與學校與產業間的產學合作案的意願與熱情?

針對這個問題,受訪者有不同的意見,例如政大受訪的三位老師都表示,政大學生並不排斥參與。其餘各校的受訪者,則不否認確實面臨這樣的問題。輔大的陳順孝就提出兩個可能可以解決這種困境的方法:其一、把專業實習課程從必修改為選修;其二、增加產學協作,例如輔大新聞傳播系就讓天下雜誌和公視等媒體進入課堂接觸學生,期待學生藉此認識新聞專業的價值和魅力,進而產生興趣。

AI時代帶來新形式產學合作契機

AI給傳播產業和高教帶來劇烈的典範變遷,因此本文作者認為,這已經不是過去「從做中學」的典範可以因應的,而是應該以一種「從變中學」的典範哲學來因應。 也正因為不管是產業或高教都還在摸索因應的階段,年輕的學子們,雖然還在就學階段,但是,他們是網路的原住民,對於網路的知能不一定比產業工作者差,而產業也急於應用新科技來提升其產能和品質,所以更提供了產學合作的契機和突破。

至於如何在AI時代具體落實產學合作,政大傳播學院院長陳憶寧提供了幾個值得思考的方向。包括:1. 媒體與學校間的合作,不必限制在教學,也可以適度開放讓學生參與研發;2. 雙方合作提供工作坊或合開課程;3. 產業需與時俱進,但也應適度開放讓社會與學校教師與學生了解產業現況與困境;4.傳播產業雖非賺大錢的行業,但卻具有贏在社會影像力的特質,但是產業具影響力的證據必須讓年輕人看到。

也在政大新聞系服務,來自業界的老師李怡志就提到,在以下幾個部分可以開放學校師生參與研發,例如:協助建立AI驅動的工具、了解AI可能的方向,和了解使用者的態度。

另外,前文曾提及的國立體育大學與運動產業界具體的合作模式,也可以提供其他傳播院系的參考。至於輔大新聞傳播系深耕與公民社會的連結,則更是讓弱勢發聲的草根實踐,符合學校和媒體都應該是社會公器的本質。

(表 )受訪者名單

1. 陳憶寧 政大廣告系特聘教授兼傳播學院院長 META亞洲區全球迪力監督委員會委員

2. 劉蕙苓 北藝大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特聘教授兼行政副校長

3. 江靜之 政大新聞系教授兼系主任

4. 陳順孝 輔大新聞傳播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5. 江亦瑄 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副教授

6. 許志明 世新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 前東森財經台新聞總監

7. 李怡志 政大新聞系助理教授 前YAHOO總編輯

[1] 翁秀琪(2023)〈台灣有線電視產業的人才荒〉

��

[2] 七位受訪者名單請參考本文文後的表列,有幾位作者要求在呈現部分內容時必須匿名,這些內容本文均未予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