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為新媒材拓展藝術創作?社群體熱潮引界線待釐清

在音樂的催化下,流動的影像呈現獨特而神秘的視覺效果。新媒體藝術家艾納多爾創作的靈感,其實來自於公開的大量圖庫,在生成式人工智慧AI的輔助下,完成這些影像畫作。

新媒體藝術家艾納多爾指出,「這些作品使用生成式AI用的是自訂演算法,我持續研發10多年。」

藝術界正在爭論AI畫作是否算藝術,艾納爾多爾強調,自己的畫不同於AI生成,而是在AI輔助下具有自主意識的藝術作品。他稱自己的繪畫技巧為「數據繪畫Data Painting」,電腦學習演算法取代傳統的畫具媒材,是新型態的想像力創作,藝術價值不該因此被貶低。

艾納多爾提及,「我常聽到質疑聲音,『這是真的藝術嗎?是AI藝術嗎?還是視覺藝術?』我想有一個共同的問題是,這些新工具拓展了想像力,是藝術上的突破與創新。」

AI是創作工具、開拓藝術形式更多的可能性,是多數新媒體藝術家的共識。

不過包括催生AI聊天機器人的「AI教父」辛頓(Geoffrey Hinton)和OpenAI共同創始人馬斯克(Elon Musk),都對AI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威脅表達憂心。

舊金山的錯位博物館便以此為創館宗旨,用藝術探索AI錯位後造成的人類末日景象。包括火腿罐頭用機器手臂使用ChatGPT寫下豬的相關資訊,以及ChatGPT模仿德國導演荷索(Werner Herzog)和斯洛維尼亞哲學家紀傑克(Slavoj Zizek)進行無止盡的對話,暴露AI深度學習後產製的偽造資訊所衍生的社會問題。

錯位博物館館長奧黛麗金表示「歷史呈現出很多藝術的新形式,就因為有可能性。」

藝術面臨的挑戰還不只生成式AI藝術,社群的推波助瀾,讓藝術創作的道德界線與作品真偽更難以界定。

而數位加工影像在社群媒體上不斷轉傳分享,假象快要成真。像是大樓外的帷幕降下後出現一個巨人、巴黎街頭有一個巨型南瓜在隨意滾動,還有羅浮宮被蓋上可麗餅皮。

法國數位藝術家艾樂溫羅蘭使用傳統特效,搭起綠幕拍攝素材,再用電腦合成成影片,讓日常的景觀呈現截然不同的樣貌。艾樂溫羅蘭認為,「看到一個我們熟悉的地點變得這麼特別,我覺得蠻棒的。」

在數位繪圖技術的助攻下,波爾多出現麵包火車、奧賽博物館的魚掛在館外、坐渡輪也能餵鯨魚、名牌包在馬路上亂竄,地鐵站還出現雲霄飛車。

美國數位藝術家伊恩派德漢說明,「社群像座花園,你得每天澆水確認每天都有新內容,粉絲才會繼續跟隨,你才能受歡迎。」

AI繪圖生成術讓社群媒體陷入創作熱潮,幾秒鐘的酷炫奇幻短影音透過社群瘋傳,創作者自認這些作品像一首詩,讓點閱率輕易就能破千破萬,也引發藝術創作價值是否遭到AI染指的爭議。

使用傳統媒材的藝術家,認為應該制定可供辨識的清楚界限,才能免於具有原創性藝術迷失在AI世界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