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電動車兩大耗電需求崛起 童子賢:我們強調不缺電是不夠的

台灣玉山科技協會今(4)日晚間舉行2024會員大會,協會理事長童子賢指出,電力並非不缺電就好,發電也須走向減碳淨零。(攝影/葉佳華)

2024年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正如火如荼登場,AI新創應用成為主軸;另一方面,台灣玉山科技協會今(4)日晚間也舉行2024會員大會晚宴,童子賢致詞時也表示,隨著AI、電動車兩大趨勢崛起,研判電力消費將直線上升,他認為,電力並非不缺電就好,而是發電也必須走向減碳淨零。

童子賢:AI、電動車趨勢崛起,電力消費將直線上升

童子賢指出,過去一周至最近幾天,台灣從機場、世貿展覽館、夜市餐廳都熱鬧滾滾,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登場,全世界AI科技巨頭都齊聚台灣,停留至台灣固樁及結盟,套一句輝達創辦人黃仁勳所說,台灣目前正處於AI科技的中心位置,同時台灣也是全球AI科技的支柱。

童子賢也主動提到,最近在報章媒體偶爾會看到自己發表對於能源的看法,他表示,無非是關心台灣的發展,面對主要工業國家皆承諾2035年皆不再生產燃油車,將全面轉成電動車;加上AI也正在崛起,其中,台積電在新竹寶山有4座2奈米工廠、在高雄有3座2奈米工廠,這7座2奈米工廠如果啟動,加上AI及電動車趨勢,他研判,台灣電力消費將會直線上升。

童子賢指出,電力並非不缺電就好,因為台灣作為地球村重要的科技成員,我們希望發電不但減碳、趨向淨零,目前看到台灣的電力供應只是強調電力充足,但這是不夠的。

童子賢提出數據指出,全世界目前不排碳的發電,全世界平均約39%,但台灣不排碳發電卻只有16%,他也曾經提出全球190個國家裡面,台灣僅排名第135名,算是放牛班,因此不得不回頭思考,台灣的科技發展不僅需要穩定的電力供應、且電力又需要排碳,同時顧及民生消費、工商業者的成本結構,希望這是經濟實惠的發電結構。

童子賢強調,能源政策與電力政策非常重要,因為台灣在中油、台電為主的能源消費一年超過2兆1000億台幣,是國防軍費的5倍以上、也是醫療健保的2~3倍,因此若在能源及電力政策做得好,就能替國家爭取很大的競爭力,他強調能源及電力穩健不分藍綠、也不分黨派,跟政治無關,電力就是國力。

AI很快會進入深水區,企業必須更重視風險

另外同一天,KPMG安侯建業與玉山科技協會今(4)日也舉辦「透視AI風險,掌握贏家策略前進數位新價值論壇」,童子賢表示,AI在過去兩年非常具有爆炸性發展,包括市場成長、吸引媒體高度關注,力道皆不在話下,他表示,自己曾在2018年的一場演講論壇上提到「得AI得天下」,當時黃仁勳所創辦的輝達(NVIDIA)股價僅有60餘美元,最近股價已經衝上1100美元了,他開玩笑說:「我常常觀察未來的趨勢動向,卻忘了投資理財這件事!」

童子賢指出,經濟與產業蓬勃發展會帶來就業及稅收、貿易繁榮、社會興旺,而且有許多創業也會隨之誕生,台灣非常幸運但背後也有足夠的努力,從個人電腦、智慧手機、筆電逐步打好基礎,甚至終端運用產品也回頭影響半導體興旺,從軟體、硬體、半導體業的改善,使得台灣處在生態體系完整循環的狀態。

童子賢說,面對AI浪潮下,到目前為止,AI仍是非常吸引人的技術名詞,許多庶民都非常了解什麼是ChatGPT、GPT-4o,這是一個全民運動的好現象;但他話鋒一轉,AI很快就會進入深水區,不再只是牽涉技術與產業議題,而是當AI真正落實在生活之中,他舉例,當你接到一通電話,對方是張忠謀先生的聲音時,你是否要相信這個電話所傳達的訊息。

童子賢也指出,股神巴菲特已經在今年5月示警AI詐騙恐成高成長產業,一段「AI生成巴菲特」的影片讓巴菲特與他家人都難以判斷真偽;童子賢說,當AI時代來臨時,公司內部治理需要重新檢討,企業必須投入更多的防護措施才能避免不會在這一波AI浪潮之中受害。

他進一步說,曾向相關主管機關提及,呼籲政府應提早針對AI法規研討及擬定,檢視AI將帶來的風險面向;同時台灣產業若要持續在AI領域站穩腳步,必須要正視風險,包括人才培育、公司內部治理運作也需要深層檢討。

KPMG安侯建業與玉山科技協會今(4)日也舉辦「透視AI風險,掌握贏家策略前進數位新價值論壇」,童子賢出席致詞。(攝影/葉佳華)

台灣是否有足夠電力能發展AI?童子賢:目前選擇相信主管機關所說

不少人擔心台灣是否有足夠的電力能夠發展AI,對此,童子賢受訪時表示,目前選擇相信主管機關所說:「電力是足夠的」,但他認為,仍有幾個需要考慮的因素,第一,目前預測電力雖足夠,但是AI成長速度是否可以準確預估,不一定,也許未來幾年AI爆炸式跳升、市場成長很快,或許明年又要重新討論電力的話題。

第二個要考慮因素是,雖然主管機關供應了足夠的電力,但電力是否能穩定?童子賢指出,因為電力結構裡面有部分能源是間歇性發電,有風就有電、沒風就沒電;有太陽就有電、沒太陽就沒電,因此間歇性發電必須要納入考慮。他強調,不論是AI或是半導體晶片製造,都必須有穩定的電力供應。

最後童子賢則提出排碳問題,他說,發電方式很多,但若選擇用不斷大量釋放排碳方式來因應電力需求,如此將違反全世界在2030~2035年碳減半的全球目標;他認為,讓AI成長的同時,也希望電力能夠穩定、且電力是不排碳的。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微軟登高一呼 台廠紛紛推出 2027年每3台電腦就2台是AI PC
鴻海、輝達攜手高雄設AI計算中心 超微蘇姿丰也宣布台南設研發中心
立院將審查打詐四法 司改會等民團憂:政院版以「打詐」之名開監控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