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論壇】為高教把脈 教育部的病因在哪?

教育部長葉俊榮(圖片來源:中央社)
教育部長葉俊榮(圖片來源:中央社)

讀者投書:何正信(台灣科技大學名譽教授)

作為一個高教教育圈人,只要看到高教問題,心理就是一團糾結,那天內血來潮,上網查了一下:高教問題,谷歌大神就羅列一籮筐文章,問題五花八門,簡整如下:

經費不足、生源短缺、大學校數過多、退場機制動力不足、各校面貌模糊(特色區隔不足)、院級運作無成效、與產業脫節、教師低薪、教師評鑑攪亂教學成效、升等機制僵化、違反學術倫理、專案教師保障不足、血汗兼任教師;私立學校則另有董事會不健全、專任教師易淪刀俎等問題。

這些當然不可能詳盡,但是已夠怵目驚心,詳細思考了一下,發覺各問題或許都有相對應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法,但總覺缺乏個系統性的論述,以致問題總難以根治。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是不好,例如我們常看的西醫,就是典型的代表。西醫的兩大特色:一、身體哪裡出問題就針對那裏醫治;二、看不到就不醫,因此總是想盡辦法發明一些機器,來協助看到出問題的器官。這是直指問題、直接解題的作法,當問題只限於局部因素時,這是最快速有效的解題方法。但要是問題牽涉到身體的某整塊區域,甚至身體的整體系統運作時,這些方法都只能作為治標用,要根治還是有賴於對整個身體的系統性觀察,這部分就是中醫的特色:透過把脈來探索整個系統性的運作,以確定真正的病因,因是透過脈象,因此,也常不太需要借助儀器才能行醫。

從這二十多年的觀察,我覺得高教問題的罪魁禍首應該可以追溯到四個病因:國家定位、教育部、政治代議士、與媒體。因病因複雜,本文擬先探討前兩個病因並試著提出解決之道,後兩個病因則容另文探討。

國家定位列為第一個病因,因為是個大問題。國家定位一日未確立,教育部就很難明確化教育目標,結果常淪為經濟附庸,甚至只為產業服務,但這絕不是教育部的任務,否則經濟部就可以廢了。一想到,到了21世紀的現在,台灣還處在一個是國家又不是國家的尷尬地位(大概是世界上碩果僅存的案例),實在很讓人沮喪;更令人感傷的是,同在斯土的斯民們,因為歷史因素的糾葛,竟一直無法就國家意識理出一致性的認知;加上當今世界的政治現實,台灣的處境只會更形艱難。在這樣國家觀念錯亂的環境下,任何主政教育部的官員,都很難邏輯性的思考,為這個「國家」的百年大計奉獻心力。鑒於這個病因目前很難有快速的解決方法,我們只能跳過。

第二個病因,則可以從三方面來看:

首先、教育部的體制。教育部目前的體制基本上是常任文官在推動政務,改朝換代,或部長出事時,則會出現政治文官的更迭。這個體制,有兩個危機:其一、政策無法持續。因為部長是政策的提出者,如果部長更迭頻繁,每個部長又急於端出「有別於」前任的政策,表示有想做事的心態下,要有百年大計的政策,是很難的。尤其在四年一任的朝代改選壓力、代議士短視近利的要求、媒體的嗜血炒作、以及整個社會高估近期利益並低估長期利益的急功好利氛圍下,要好好規劃並有效推動一個高瞻遠矚的教育政策簡直緣木求魚。其二、 政策無法貫徹。教育部也是公務單位,在根深蒂固的公務員心態下,換了頭並不等於換了身,因此上面有政策、下面有對策,上面新官上任,下面火速應付了事也算在理。又自忖哪日政策又要換風向了,把當前政策看得太真,恐怕會死得更快、更難看。這樣的心態,還是政策不連續所致,怎樣在國家定位不明下,解決這個政策不連續的長期病兆,實在是當務之急。上述的經費不足、生源短缺、大學校數過多、退場機制動力不足等問題的遠因其實都肇緣於此。

其二、教育部與各大學的互動模式。目前在高等教育部分,配合一般大學及科技大學,教育部設有高教司與技職司兩個單位。不幸,這兩個單位的政策並不一致,高教司與各一般大學的互動,有點像平起平坐的諮議性質;技職司與各科技大學(含技術學院、專科)的互動,則是百分之百的上對下的管轄關係(這是歷史沉積,因為早期技職體系的主體是工專,教育部認為這些工專水準參差不齊,因此,所有的溝通都是指令式的,各校積累成性,只敢教育部一個命令一個動作,絲毫不敢有誤)。這樣的互動關係造成兩個截然不同的現象:一般大學有機會大跨步前行,但教育部卻不置可否(或不敢置可否),因此關乎教育方面的改革也不敢多做; 而科大則一向不敢造次、不敢自作主張,當然也沒膽進行改革。問題在教育部以文官為主的基礎上,何嘗有能力自行提出什麼宏圖,領導各大學進行教育改革。只以發展特色為例,教育部既然無力提出特色規劃,最便捷的作法便是,看到那個學校做出一點特色,就連哄帶騙的大力推廣到全國各校,於是各校風起雲湧,因為所作所為差距不大,自然就出現「各校看起來都很像」的面貌模糊窘狀。上述的各校面貌模糊(特色區隔不足)、院級運作無成效、與產業脫節、教師評鑑攪亂教學成效、升等機制僵化等問題的深層原因恐都肇因於此等奇異的互動模式。

最後、教育部的心態。上面已點到,作為一個以文官為主體的公務單位,教育部的人員一樣無法逃脫公務人員心態:少做少錯,好官我自為之。這樣的心態固然可免於積極任事可能引起的後遺症,但卻讓教育應興應革之事,一延再延,致積重難返。做為教育的主管機關,教育部理應更積極督察各學校的作為,尤其牽涉到教師或學生的權利事宜,以利塑造良好的教育環境。上述的違反學術倫理、專案教師保障不足、血汗兼任教師、董事會不健全、專任教師易淪刀俎等問題的深層因素也常著生於此。

針對上面第二個病因的三個面向,我們認為還是有解的,只要人民有共識,要為教育的百年大計做較負責任的規劃。

首先,針對體制造成的政策不連續問題,我們建議應循立法途徑確立教育部的獨立性,教育部長的任期不隨著朝代輪替,任何政策的改變也須透過立法院的監督,這是個大工程,沒有決心是無法竟功的。

針對教育部與各大學的互動模式,我們建議教育部的腳色只做監督就好,放手讓各校在政策的引導下,自行規劃應興應革事宜,這樣才有機會造就百花齊放的特色。

最後針對心態問題,我們建議,賦予教育部同仁,更多積極行政的權限,從監督的角度,做教育環境的把關,主動稽查任何不良事宜,尤其私校的不良作為,佐以分明的賞罰,以收監督之效。

這個藥方,其實也是解決第三、四個病因的有效選項,不過這是後話。

更多Yahoo論壇文章

這就是「挺健康」公投
柯P違反「柯P認同卡」
只看CP值 不如追求貨真價實
揹上50年污名的傳奇登山家
睡中的男人給女人無限遐想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Yahoo奇摩提供給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有話想說?不吐不快!>>> 快投稿Yahoo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