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權不是潮流喊聲而是身體力行

(作者:央廣主筆群)
 
每年三八婦女節的到來,總是提醒著我們兩性平權依然是未竟之功,女性在爭取與男性同等的權利與地位前,顯然距離最後一哩路還有很長的一段路。
 
今年2月,聯合國發表了2015年「千禧年發展目標」(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簡稱 MDGs)報告,其中附錄之一「性別圖像」(Gender Chart),以統計數據呈現了2015年全球女性生活的樣貌。整體而言,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暴露在貧窮之下,平均工資比男性少了24%,即使在全球電影工業重鎮好萊塢,頂尖女演員的片酬依然比同級的男演員來得少。
 

還記得以電影《年少時代》拿下第87屆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的派翠西亞艾奎特(Patricia Arquette)嗎?她在片中飾演為了自己與兩個小孩努力奮鬥的離婚母親,細膩深刻的詮釋,獲得評審的一致好評。其實這樣的角色也和她離過兩次婚的現實人生頗為相似。在發表得獎感言時,派翠西亞艾奎特一一感謝所有幫助過她的人,最後更把這份榮耀獻給所有女人。她說:「給所有替這個國家生育的女性,所有納稅人與公民,我們已經為他人奮力爭取過了平權。現在該是美國女性從此擁有平等薪資、與平等權利的時候了。」
 
2015年,約有30萬3000名女性於懷孕時死亡或因難產而過世,之所以會發生這些悲劇的主因則是缺少基本的健康醫療服務。我們很難想像全世界還有6億6,300萬人缺乏安全合適的飲用水源,而在這樣的情形下,家戶所需用水的取水工作大多由女性負責,其中有許多女性必須要走超過半小時以上的路程,才能夠取得乾淨的飲用水。
 
過去一年,許多女性的處境深深受到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嚴重的對女性與女孩的暴力行為,以及在許多區域的不穩定情勢與戰亂的影響。其中對女性與女孩的暴力行為,每3名女性中就有1位在人生中曾經遭受過肢體暴力與性暴力,而最常見的加害人則是她們的親密伴侶。
 
拉丁美洲的殺女(femicide)案件發生率是全球最高,包含巴西與哥倫比亞在內的15個拉美國家在2015年都通過立法,提高殺女行為的刑度並明確定義殺女行為。此外,在今天,於非洲與中東的29個國家中,仍有1億3,300萬名女性遭受過割禮,其中奈及利亞在2015年立法通過禁止割禮的施行,但由於割禮有其文化背景因素,所以依然受有相當的社會支持。
 
許多對於女性的暴力行為、歧視或不平等,主要的原因就是根深蒂固的文化與觀念。由於不平等與歧視正是植基於淵遠流長的文化,所以消除不平等與歧視才會如此地困難。在性別工作平等法已經實施多年的今天,我們才赫然發現法律的進步可能和腦袋軟化的速度不成正比,更何況還是牽涉到最難以撼動的家內性別角色分工。
 
日前偶像團體歌手Selina在離婚聲明中,為自己熱愛事業勝過婚姻、不夠賢慧而道歉,在這樣的聲明之中,我們看到的是被要求工作與家庭兼顧的,永遠是女人。由於背負著許多社會或家庭對於「太太」或「媳婦」的角色期待,婚姻對許多女人來說,往往是另一種無形的牢籠,而男性與女性的不平等,經常在家中以極為隱微的方式影響女性的生活。
 
十幾年來,臺灣無論是在家庭暴力與性暴力的防治、或是職場權益的宣導,均有相當的進步。進步的法律確實會帶動進步的社會價值,但是法律依然需要切實的執行,才不會成為紙上談兵。此外,社會價值觀的撼動與改變,依然需要政府與民間團體持續地推動,從教育做起,與家長一起合作,從小培養孩子兩性平權觀念,以及尊重不同性別與性傾向的人。兩性平權是一條漫漫長路,希望終有一天,我們不再需要婦女節,不再需要有一個節日每年提醒我們:世界上有一半的人口,過得沒有另一半的人好。(本文於中央廣播電臺臺灣觀點節目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