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發展立基九二共識 符合兩岸需求

(作者:央廣主筆群)

今年4月29日是海基會、海協會「辜汪會談」22週年,也是國共兩黨「連胡會」10週年。馬英九總統在4月29日發表重要談話,強調「九二共識」「可以解決不少問題,可以維持兩岸現狀,可以為兩岸帶來和平與繁榮。」事實上,在馬總統過去7年的任期當中,兩岸關係從陳水扁執政時期的失控邊緣,迅速推進到和平發展,雙方也共享其利。和平發展已經是兩岸關係的主軸,完全符合雙方的需求和利益。
 
「九二共識」的形成歷經了一段波折。1987年故總統蔣經國先生宣布開放老兵返鄉探親,兩岸在隔絕將近40年之後終於恢復交流。1990年代初期,兩岸逐漸產生協商的需求,但是由於兩岸之間最為敏感的「一個中國」問題難以克服,協商也無法順利展開。
 
1991年11月和1992年3月,我方海基會和大陸海協會曾經在北京進行過兩次會談,但都沒有辦法解決「一個中國」的問題。1992年10月,海基會、海協會在香港進行第3次會談,在這次會談中,針對中共方面提出的「一個中國」原則問題,以及海協會提出的5個方案,陸委會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國家統一綱領》以及國家統一委員會通過的「關於『一個中國』的涵義」等政策,提出了5項方案。海基會再依據實際經驗,將陸委會授權的5項方案,經陸委會同意之後修正為3項方案。
 
1992年10月28日,海基會、海協會的香港會談代表討論雙方提出的方案,但仍然沒有達成共識,香港會談暫時告一段落。11月3日,海基會致函海協會,針對「一個中國」原則指出,「我方將根據《國家統一綱領》及國家統一委員會本年8月1日對於『一個中國』涵義所作決議,加以表達。」當天海協會就回電海基會,表示尊重並接受海基會之建議。
 
11月16日,海協會再度致函海基會,確認雙方「以口頭聲明的方式,各自表述」「一個中國」原則,並且在函件中說明海協會預擬的口頭表述要點。到了這個時候,兩岸就已經針對「一個中國」原則問題,找到了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1995年8月,當時的海基會秘書長焦仁和將1992年11月兩岸針對「一個中國」原則問題的解決方案稱為「一個中國,各自表述」。馬英九總統在1991年6月到1993年2月擔任陸委會副主委,對於這段過程相當清楚。
 
2000年4月28日,陳水扁即將就任中華民國總統,前陸委會主委蘇起再將「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簡稱為「九二共識」。2008年3月22日馬英九當選中華民國總統,3月26日中國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致電美國總統布希,表示兩岸「應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恢復協商對話」,確認兩岸都接受「九二共識」的用語。這就是「九二共識」形成的過程,也是馬總統4月29日強調「九二共識」立足於《中華民國憲法》,而且是由我方主動提出的由來。
 
就如同馬英九總統所說的,兩岸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之上,無論在兩岸交流、國際事務和經濟發展等層面,都對兩岸有所幫助。更重要的是,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之上,兩岸開創出和平穩定的發展局面。從李登輝、陳水扁到馬英九三位總統的執政經驗和兩岸政策也可以發現,兩岸關係和「九二共識」如果相合就會興旺,相離就會受傷,相反就會動盪。換句話說,現在的兩岸和平發展局面,應當歸功於兩岸建立了「九二共識」。
 
從馬總統的談話當中可以發現,馬總統注意到臺灣內部出現新的兩岸論述主張,但他強調新的兩岸論述必須建構在《中華民國憲法》和「不統、不獨、不武」等原則之上,也必須同時獲得臺灣社會和大陸方面的認同。兩岸和平發展的局面得之不易,需要好好珍惜。(本文於中央廣播電臺臺灣觀點節目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