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不能吃的漢堡計畫開始

Photo:Rob124
Photo:Rob124



德國嚮導:曾梓峰(高雄大學創意設計與建築學系副教授)

在台灣完成建築訓練,曾梓峰接受DAAD獎學金赴德國Darmstadt大學深造,獲得建築博士。曾老師20年前就開始參與台灣社區總體營造運動,利用都市和國土規劃專業,不管是推動台灣桃園大溪歷史老街再造,還是彰化鹿港歷史街區保存,每一個都是成功亮眼的社區再造計畫。

整理撰稿/胡芷嫣

汽笛響個不停,好多大船在河面上航行,巨大的煙囪都冒著白煙。碼頭工人吆喝,來回搬貨,鬍鬚上還黏著午餐醬汁。易北河水閃耀波光,陽光下的汗味,啤酒泡沫,木頭貨箱,濕腥港岸……

一百年前的漢堡港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曾經壟斷大歐洲貿易的漢薩同盟指揮根據地。但是,一如全世界其它港口工業大城,漢堡也曾面臨同樣的轉型鉅痛期:越來越少船進港,工廠機器停止運作,廠房一間間鎖起大門。市民一個接一個沒有工作,滿街遊蕩失業青年。父母開始警告小孩,不可以接近城裡那些越來越多的,爬滿雜草、死氣沉沉的廢棄空地。

假如你比較習慣用數字看事實,那麼,1970開始,漢堡的經濟成長率從1.5%掉到-0.5%,1970至1986的17年間,有15萬人口離開漢堡,1980到1990年短短10年,就有5分之1的工業製造業工作機會,從漢堡消失。

之後呢?之後漢堡在2011年獲得歐盟「綠色首都」大獎,2013單年的觀光收益6億歐元,還是德國人評比「最受歡迎城市」第一名。這座老港城的空間活化、「修補式」都更、城市美感、永續和市民滿意度,都是城市轉型的世界級典範。

關鍵就是漢堡市議會和漢堡市民上下一起擬定的「漢堡計畫」。

從1985年開始,漢堡市議會就開始構思讓漢堡起死回生的方法。市議會策畫、社區論壇、市民工作坊、…上上下下,政府和市民之間,市民和市民之間,鍥而不捨地磨合對話。協商過程漫長、費用高昂又經常令人挫折,但凝聚漢堡共識,無價。

1997年,市議會頒布了「漢堡計畫」,一整套都市再造法治基礎。以不拆除為原則,改造開放廢棄老城區。漢堡命脈易北河,也從產業生產地,轉型為河濱生活區,以國際競圖打造「易北河珍珠串」河岸。為了保存發揚市民驕傲的港岸城市意象,漢堡甚至放棄造堤,挑戰提高道路、用建築當浮動堤防來防洪,將漢堡打造成一座永續、低碳的親水城市,銷往國際。

高雄打狗已啟動海港城都更計畫,而台北呢?大稻埕也是繁華落盡的通商口岸;往北走的社子島,也和漢堡沙洲「威廉堡」條件相似,占地極大卻利用極低的城區,在紛擾煙海中往哪去,漢堡或許就是前方燈塔。

Hafen City 哈芬海港城

Photo:Venusianer
Photo:Venusianer

Hafen City是漢堡計畫的萬丈雄心──這是目前歐洲最大的城市改造工程,總投資金額90億歐元,不只將漢堡的腹地擴大兩倍,還要將這座老港城,重新打造成一座結合居民生活隱密性、企業開放商務、遊客觀光和節能永續的「超級未來城市」。

走在Hafen City刻意墊高4-5.5公尺的河岸,曾經繁榮的舊倉庫和河道都維持原樣,只是在內部和外牆更新了最綠的建築節能功能。河岸沒有巨大堤防,只有漲潮時可以像海綿一樣吸水的階梯式綠地,和一棟一棟裝有開放式防水閘門、兼具居住和防洪功能的「房子堤防」。

Photo:Carsten Frenzl
Photo:Carsten Frenzl

Elbe Philharmonic Hall 易北愛樂廳

Photo:Sarahhoa
Photo:Sarahhoa

曾經,漢堡港在易北河口有一座老白鐘,每到中午十二點就會響起,居民會根據鐘響校正時間,還有船出港的日正時刻。二戰時,這座老白鐘被炸毀,戰後改建成一棟十五層工業用倉庫,裡面裝滿當年航貿全盛時期的熱門商品:茶葉和可可。

如今,這棟廢棄儲物倉庫搖身一變,成為漢堡最知名、最大膽的建築──易北愛樂廳。

堅持「不拆除式更新」的原則,建築師在原來的倉庫底打下1000多根深水樁,直抵北海30米深處。加強承重力後,在倉庫上「頂樓加蓋」一棟可以裝進2200人、現代性十足的大音樂廳,標示漢堡在德國媒體視聽業的核心地位。中間四面開放的平台,也開放大家登高望遠,一次看盡漢堡舊新城區,北海小英雄也看過的日落,和船來船往的易北河風光。

易北愛樂廳耗資1億3000萬歐元,民眾企業捐款市政府補助幾乎各占一半(6:7),光從這點,你就知道長期辛苦建立的「漢堡共識」,可不是開玩笑。

走進更多城市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