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8直擊 | 什麼是供應鏈脫碳?都是數據問題!華碩、微軟為資通訊業永續轉型提藥方

資通訊業如何做永續轉型?在COP28上,台灣氣候聯盟軟硬兼施,邀請十度榮登台灣最具價值國際品牌華碩電腦,及今年火熱的AI競賽領先者微軟,為大廠和中小企業提出解方。

生產一台筆電需要眾多零組件,華碩電腦的供應商高達七百多家,顯示資通訊業要推永續轉型,牽一髮動全身。要怎麼動才能成功,華碩電腦永續長吳澤欣說全仰賴兩招:「數據化衡量」和「科技化管理」。

數據化衡量的基礎,就是碳盤查,找出碳排痛點,痛下殺手。

根據碳盤查,華碩有兩大碳排痛點:採購商品與服務及銷售產品的使用,就占超過9成。

要降低前者碳排,須靠循環經濟。華碩選用可循環再生的原料,提高產品能效。華碩為自己訂下「至少高出ENERGY STAR® 標準30%」的高標,透過設計讓產品更易拆解、維修,以延長產品壽命,並新增筆電租賃的商業模式,販售筆電提供的「服務」(DaaS),建立分享平台,產品回收等。

至於後者則須讓供應鏈脫碳,比前者還難。為了管理,華碩依據碳強度多寡、碳管理能力對供應商分級,規劃不同的減碳路徑、要求和輔導重點:對碳強度和碳管理皆低的供應商,強調建立基本的碳管理能力;對碳強度高和碳管理能力中上的供應商,著重於定期收集數據與取得溫室氣體盤查認證;對碳強度與碳管理皆強的供應商,要求制定符合科學基礎減量目標(SBT),監督進程等。

這些,都是靠他們建置的永續供應鏈平臺,分析供應商的歷史數據,進行永續風險評估和控管,下一步還打算結合AI和大數據,建立風險預測模型,先下手為強。

華碩電腦以數據管理供應商,當然也不會放過自己。

華碩的永續績效充滿了數字:今年十月,華碩的近程減碳目標剛獲得SBT的認證,已經計畫2025年要取得長期目標認證。承諾2030年腰斬範疇一和二的碳排,連最難減的範疇三都要砍30%。在電力上,2030年要達成台灣100%使用再生電力,2035年實現全球RE100。

華碩依循八大路徑畫出淨零轉型策略地圖:第一步先做碳盤查,再根據TCFD的框架找出風險與機會,接著設定目標,制定價值鏈減排計畫,導入再生電力,加入碳市場,開發新商業模式,最後是投資氣候新創。前五步是為實現淨零目標,後三步是創造營收。從科學管理出發,以創造價值做結。

這是大企業的作法。微軟永續解決方案總監拉蒙·博斯(Ramon Bosch)說:「只有極少數能負擔這樣的解決方案。財富五百強之流的企業才能負擔得起一個全面的環境管理系統,計算每件產品的碳足跡,並揭露和分享給客戶。」

因為,光是取得數據就很難,還要確保數據的標準化、優質、可信、且符合數據分享和使用規範,這需要大量的時間、成本、科技與知識。

那中小企業怎麼辦?

博斯說,需要有一個服務中小企業的平台,幫他們收集數據,計算碳排。這樣的平台已經出現了。在COP28上,瑞士與西班牙證券交易所營運商和ESG報告供應商 Greenomy 宣佈攜手成立平台,為中小企業提供碳排報告的服務。瑞典的幾大財團也成立了MASSIV+平台,以解決他們共同的難題:如何進行旗下無數小型供應商的永續會計?KPMG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也加入戰場,推出了Gprnt平台。

「什麼是供應鏈脫碳?……說到底都是數據問題!」博斯說。

博斯預期,未來一、兩年將會有很多人角逐這塊龐大商機,最後少數平台將會勝出。但多個平台,要如何解決數據破碎化的問題?「最終會有一個框架來結合各種標準。」

更多詳情,請上台灣氣候聯盟官網:https://www.tcp.org.tw/

看完整專題「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8 數位科技X綠色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