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本土疫情7月估達高峰 疾管署:用藥庫存充足

(中央社記者沈佩瑤、曾以寧台北25日電)國內COVID-19疫情進入第6波Omicron流行期,7月中旬後可能達高峰。疾管署今天說,國內抗病毒藥物庫存量充裕,包括瑞德西韋10.3萬劑、倍拉維逾23萬人份及莫納皮拉韋逾8000人份。

國內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持續上升,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今天在例行疫報中公布最新監測狀況,18日至24日新增817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一週新增624例上升,預估7月中旬後可能進入高原期。

COVID-19用藥部分,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指出,截至今年6月22日,國內COVID-19抗病毒藥物庫存量,分別為瑞德西韋(Remdesivir)10萬3523劑、倍拉維(Paxlovid)23萬759人份及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8562人份。

曾淑慧表示,基於藥物療效的科學實證,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國內SARS-CoV-2感染臨床處置指引,建議COVID-19感染個案優先使用瑞德西韋和倍拉維等藥物;除請衛生局依轄內醫療院所需求,適時調撥莫納皮拉韋外,疾管署亦主動協助跨區域調撥。

根據目前藥物療效相關研究顯示,曾淑慧說明,莫納皮拉韋效果有限,且其藥物作用機轉可能引發安全疑慮,因此列為「有條件下使用」藥物;當無法使用倍拉維、瑞德西韋及其他建議藥物,如重度腎功能不全及透析患者、重度肝功能不全等,或是既有疾病治療藥物與倍拉維嚴重交互作用,但停藥或換藥有惡化風險者等,才考慮使用莫納皮拉韋。

隨COVID-19疫情升溫,台大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陳宜君接受媒體電訪表示,台大醫院已在上週二(18日)重啟「控床」機制,由院方統一調度各科別負壓隔離病房,好讓病床運用更彈性。

她強調,這是行之有年的機制,並非新創,目的只是要讓該住院的住院、該隔離的隔離,只是平時沒有需求因此沒有啟動,這是考量到現在少有人篩檢,加上醫院無法管制來陪病的照顧者。

不過,陳宜君說,並非所有COVID-19病人都需要住到負壓隔離病房,主要還是針對還沒用藥、又在進行呼吸治療,可能產生飛沫噴濺的病人;這一次啟動控床,不只是為了COVID-19,外界不必過度解讀。(編輯:張雅淨)113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