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確診後容易併發帶狀疱疹 長在眼睛、鼻尖恐導致失明

身為皮膚科醫師的何宜承醫師,每天都要接觸帶狀疱(疱)疹病人,自己也曾經因為工作過度勞累而引發病毒,他說某一天突然胸部脹脹痛痛,根據他自己長期的經驗判斷,很快發現應該就是帶狀疱疹,第一時間投藥治療,不到一週就開始結痂,約兩週後就痊癒。至於有傳說皮蛇長一圈就會死掉,何宜承醫師說他真的遇到過:「皮蛇就是帶狀疱疹,大部分都只會長一邊,有次遇到病患同時長兩邊,一問之下發現已經是肺癌末期,同時進行多項治療,免疫力非常差,後來聽說三個月後就過世了!」醫師認為如果身體同時身體兩側都有皮節誘發帶狀疱疹,這時病患的身體狀況都不是很好,所以「皮蛇長一圈會死掉」這樣的說法廣義來說也是說得通。

防疫高壓檔不住帶狀疱疹作亂
隨著台灣COVID-19的確診案例已經突破700萬人,幾乎每3-4人就有一人確診,全球病例總數也來到了6億[註1],在令人緊張的防疫環境底下,也誘發不少人帶狀疱疹的發作,帶狀疱疹不是透過口沫傳染,而是身體內因爲壓力太,免疫力下降而讓病毒出來作亂[註2]。

COVID-19和帶狀疱疹雖都是因為病毒引起,但其實大不相同,何宜承醫師說明: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屬於DNA病毒,幾十年來都一樣,水痘好了之後,病毒會藏在神經節裡伺機而動,待免疫力下降,帶狀疱疹病毒就會沿著神經系統攻擊人體。而COVID-19的病毒樣貌多樣化,千萬別以為確診過後就有無敵星星,確診過後還是有可能會再被感染,但再次感染就是被變形的病毒給攻擊,觀察也發現COVID-19最愛攻擊的部位就是呼吸系統,因此會有咳嗽、流鼻水等不適。

醫師:全台超過8成都有此一病毒
帶狀疱疹的可怕就在於是一種連口罩都擋不住的疾病,醫師解釋,帶狀疱疹就是跟水痘一樣的病毒,病毒名字就是叫做「水痘帶狀疱疹的病毒」,基本上只要長過水痘,身體內就躲藏著帶狀疱疹的病毒,根據醫師推測,全台至少有超過8成以上的人體內都有此一病毒。人體只要免疫力下降,潛伏在神經的帶狀疱疹病毒就會再度活化開始繁殖,然後沿著神經跑到皮下造成群聚水泡,又因為沿著神經的皮膚長出水泡,所以會形成帶狀病灶,因此稱之為帶狀疱疹。

帶狀疱疹典型的症狀為,初期會有麻癢刺痛的感覺,接著就是出現水泡,不會有像是COVID-19的呼吸道症狀。此外最需要留意反而是恢復後引發的「帶狀疱疹後神經痛」,因為病毒破壞神經,即時皮膚傷口已經癒合,但神經的修復反而是最麻煩的,有時甚至會痛上好幾月或是好幾年等[註3],雖然不會致命,但強烈的劇痛往往來得突然,會大幅影響生活。

長在眼睛、鼻尖恐失明
帶狀疱疹發生的部位不一定,但以胸、腹最常見,而最危險的部分是眼睛、鼻頭、生殖器等容易引發併發症且持續很久甚至不可逆,醫師解釋,長在眼睛附近就會擔心攻擊到視覺神經讓視力受影響,另外,鼻尖和眼睛是同一個神經分佈,所以長在鼻尖就會很需要擔心是否會引起失明[註4],如果發生在生殖器甚有可能會導致大小便失禁[註5],[註6]。

帶狀疱疹的高風險群為高齡者以及免疫力低下者,通常在50歲過後帶狀疱疹的發生率就會快速增加[註7],此外,先天或後天免疫功能缺損像是愛滋病患、三高族群[註8],[註9]、紅斑性狼瘡、癌症患者等都容易誘發病毒作亂[註10]。醫師建議預防勝過於治療,施打帶狀疱疹疫苗才能提高身體的保護力,正如同我們會接種COVID-19疫苗來預防一樣,施打疫苗一來可以減少發病的機會,二來如果真的確診也能降低恢復後的神經痛。

[註1] https://www.cdc.gov.tw/(Last accessed: September 2022)
[註2] Schmidt SAJ, et al. Br J Dermatol 2021;185(1):130-138.
[註3] Mallick-Searle T, et al. J Mult Healthcare 2016 Sep;21(1):447-454.
[註4] https://n.neurology.org/epearls/20151001(Last accessed: October 2022)
[註5] Bozkurt I, et al. Hong Kong J Emerg Med 2014;21:326-328.
[註6] Norimatsu Y, et al. Int J Infect Dis Ther 2020 Sep;5(3):48-50.
[註7] Kawai K, et al. BMP Open 2014;4:e004833.
[註8] Tanaka K, et al. Rheumatol Int. 2021 Sep;41(9):1633-1639.
[註9] Guignard AP, et al. Infection 2014 Aug;42(4):729-35.
[註10] Chen SY, et al. Infection 2014;42:325-34.

看更多專題內容「長新冠vs帶狀疱疹 不容忽視的病毒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