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確診者解隔離前為什麼不用快篩?羅一鈞拿研究數據釋疑

隨著國內疫情變動各項防疫措施也不斷調整,現行確診者居家照護七天後,就可以自行解隔離,不需要再次篩檢引發民眾疑慮,不少人都會自己快篩,那如果快篩陽性還能不能解隔?對此,指揮中心以研究進行說明,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擔心解隔離還是做了快篩,但如果做出來陽性、陰性不代表你有沒有具有傳染力,並沒有這樣的關聯性。」

確診者七天解隔離宣布放寬後,引來不少討論,到底這樣做會不會有風險?羅一鈞解釋:「先前在專家會議討論過,以 Omicron 文獻資料顯示十天以上解隔離,傳染力接近於零,縮短到七天,以病毒培養來看,日本研究顯示11% 確診者七天以上,病毒培養還是陽性,可能具有一定的傳染力。」

但從另一份新加玻研究發現,超過五天以上,個案培養都無法培養出有傳染力的病毒,羅一鈞強調:「兩個研究加總 5%個案可能在七天以上仍然有少量病毒具有傳染力,沒有辦法一定可以從 PCR、快篩結果來做一致性區分,有些個案 Ct 值 20但培養不出病毒,有些抗原帥篩陽性也培養出病毒。」

依據研究的結果,指揮中心認定七天解隔條件、並不會採認第七天檢驗的結果,「因為也不會做例行病毒培養結果,以目前社區傳染的規模,從大數據來看,在隔離七天以後個案傳染力、傳染期已經大幅壓低,出外活動不會造成傳染風險,個案健康也已經度過會變化的時期。」羅一鈞說道。

羅一鈞提到:「這段時期不需要、也不建議做 PCR 、抗原檢測,大家擔心隔離完還是做做看快篩,但如果做出來陽性、陰性不代表你有沒有具有傳染力,沒有這樣的關聯性,以天數為準,這是也國際上大多數國家都是採取這樣的方式解隔離。」

指揮官陳時中也補充說明:「疫情一開始追求清零,是因為致死率高,發展到現在,Omicron變種病毒致死率大幅降低,開始覺得要跟病毒共存,共存會逐步放寬、解禁對於相關因素,慢慢把共存的幅度變大,之後再疫情之下的正常生活,跟病毒特性有關,最終防疫政策跟目標。」

文、王芊淩/圖、何宜庭

更多Heho健康網文章

服用心臟藥物能吃 Paxlovid 嗎?這兩類藥物絕對不能併用

整理包/確診後有哪些藥物可以治療?一表看懂四種藥物適用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