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腰斬...台灣經濟面臨5大困境

工商時報【林讓均】 外有全球股災,內有出口、投資、消費急凍的問題,台灣麻煩大了!外部國際大環境差,是全球共同面對的短期問題,但台灣特有的內部問題,包括福利暴增、擠壓國內公共建設、嚴重五缺,導致內外資不敢投資,民間資金外移、太過依賴大陸市場與單一高科技業,如今紅貨來襲,反而進退失據。 8月14日行政院主計總處發布最新景氣預測,台灣2015年GDP成長率,從5月預測的3.28%,攔腰砍至1.56%。但有研究單位警告,台灣已進入「保一」保衛戰! 全年GDP腰斬是什麼概念?以去年台灣全年GDP約新台幣16兆元來算,下修1.72%,等於2,752億元蒸發。 2014年台灣好不容易以3.7%的GDP成長率,贏回「亞洲四小龍之首」寶座。但這一砍,不僅摔落寶座,今年恐怕將敬陪末座。到底發生什麼事,使得台灣經濟瞬間急凍? 從今年上半年2.14%的GDP貢獻來看,國內需求貢獻了2%;但國外淨需求在第二季為負2.2%,上半年只貢獻0.14%。 GDP腰斬,顯露台灣經濟正面臨5大困境: 困境1.全球景氣趨緩、低價紅貨傾銷 據主計總處統計,截至今年7月,台灣出口連續6個月負成長,進口連續8個月衰退,外銷訂單更是連4個月負成長。 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解釋,出口連月衰退有一部分原因是原油跌價,導致礦產、石化與塑膠等相關製品大幅「價減」。但出口遇逆風,主要原因還有2隻黑天鵝夾殺台灣,一個是全球景氣趨緩,另一個是中國紅色供應鏈崛起。 目前全球正在度小月。2014年10月IMF(國際貨幣基金)原本預估今年全球經濟有3.8%的高成長率,但隨後一路下修至7月3.3%。 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指出,今年將是2009年以來最疲弱的一年,勢必波及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經濟。 加上大陸製造業產能過剩,低價紅貨向世界傾銷,也影響台灣的出口,包括鋼鐵、汽車零組件、石化、ICT等產業,全面受衝擊。大陸產業鏈成熟,大幅降低從台灣進口比例,偏偏台灣的大陸依賴度又太高。 困境2.預算失衡,沒錢投入公共建設 從歷年台灣GDP組成來看,投資的比重愈來愈小,甚至呈現負貢獻。1987年到2000年,台灣整體投資(含政府、公營事業與民間投資)對GDP成長率的貢獻度,平均2.29個百分點。但2002年到2007年只剩下0.88個百分點。2011年到2014年更呈現負貢獻(-0.10%),顯示台灣陷入投資停擺的窘境。 進一步拆解投資三主體,「實質政府投資成長率」在1980年代至2000年有7∼10%,但之後就是負成長,2011年∼2014年成長率平均為-7%;「實質公營企業投資成長率」更早負成長,今年將是10年來首度跌破2,000億元。 各方投資縮手,導致台灣空心化,一個個因投資額流失而現形的缺口,逐步加大。 台灣很久沒進行全面且教人印象深刻的公共建設了。翻開歷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書,可發現投資於產業的「經濟發展預算」占比,從1980年代初期約25%,下降至近年的13∼14%;但「社福支出」加上「退休撫卹支出」,卻從15%攀升至近年的30%。 單看社福支出,近年占比都超過22%,長年盤據中央預算項目的第一名。100元裡面只有13元拿來拚經濟,卻有30元做社福、支付退休金,花掉就沒有了,台灣的經濟好得起來嗎? 困境3.缺水電、土地與人力,企業投資縮手 除了政府不投資,民間企業、大咖,甚至外資,也紛紛對投資台灣興趣缺缺,是台灣第三個困境。 如果沒有台積電高達110億美元(約台幣3,600億元)的資本支出,占今年民間投資總額近15%,台灣企業投資會更冷清。 近年不少指標性大規模投資案都因環評卡關,包括高空汙疑慮的國光石化與六輕擴建案,連被視為「模範生」的台積電,砸下7,000億元想在中科擴廠,都因環評受阻。 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今年忍不住宣布,過去集團投資台灣占比達75%,未來3年將只剩20%,海外投資要拉高到150億美元。 困境4.超額儲蓄創新高,爛頭寸轉進海外 但是台灣民間真的沒錢投資了?「台灣錢還是淹腳目啊,民間資金很充沛!」胡勝正指出,台灣的「超額儲蓄」年年攀高,今年主計總處預估台灣超額儲蓄將突破2.7兆元,除以國民所得毛額之後的超額儲蓄率,將創28年新高、超過15.52%,比2014年劇增近5成! 「超額儲蓄」是「國民儲蓄毛額」減去「國民投資毛額」的餘額。也就是,政府與民間的儲蓄用於國內投資後所剩的資金。這個比例如果太高,表示錢都變死錢,無法創造未來的財富。 胡勝正說,過去超額儲蓄在一成占比時約有1.7兆元,今年將突破2.7兆元,等於一下子多出1兆元閒置資金。「這表示民間資金突然凍結了,不知何去何從!」 他推測,以往「房貸」是個人投資與借貸的最大宗,今年房市轉空,房屋移轉棟數持續創低,上半年萎縮約20%,大家不敢投資,爛頭寸暴增。 房市不行,股市今年以來跌掉近15%,市值蒸發5.7兆元。 今年房市正好遇到房地合一稅改革,台股從2012年後就扯不開證所稅糾葛,兩市反轉,被認為與稅改脫不了關係。 為了避稅,引發怪象。今年上半年股票市場掀起前所未有的「減資潮」,超過30家企業以「提升股東權益報酬率」的名義,將現金還給股東。從傳產業到電子業,已大減超過170億元。 困境5.CPI由正轉負,通縮陰影籠罩 8月主計總處發布最新預測,2015全年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將比去年下降0.19%,WPI(躉售物價指數)也將下降7.33%。這兩個數字都是金融海嘯後,首次由正轉負。 他解析,這次CPI、WPI連番降有3個主因,首先美元走強、油價就降;再來,全球需求疲軟,無法帶動物價;三是石油國家組織(OPEC)持續與美國頁岩油打價格戰,導致油價直落。 台綜院長吳再益指出,第二季進口成長降14.9%,表示國內消費意願也低落。如果長期陷入低利率、低物價與低成長的「三低」循環,那台灣流動性出問題,離通縮就不遠了。 偏偏人民幣在8月初無預警調降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引發全球貨幣競貶潮。截至8月21日,新台幣兌美元跌至32.876元,創6年新低,被外銀摩根史丹利列為匯率的「麻煩10國」(Troubled Ten)。 我國央行同時鬆手讓隔夜拆款利率走貶,下一步是否降息救市,是觀察重點。 「為了救出口,人家貶,我們只能跟貶!」胡勝正說,中國官方讓人民幣大貶,反映中國經濟可能比想像中壞,這將衝擊台灣出口。 他也提醒,亞幣競貶將加速外資撤資,進一步壓低國內資產價格與購買力,提升通縮疑慮。 投資縮手、資金外逃、消費遲滯,台灣正在空心化!眼看經濟急凍,但治理國內問題的猛藥在哪?看來短期無解,是台灣麻煩大了的核心!(本文取自《遠見雜誌》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