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I/O樸實無華,皮蔡不搶畫大餅!分析師反而大讚:無新意,是好事

今年的Google I/O因為AI的話題,特別受到外界關注。定居台灣、知名科技分析師湯普森(Ben Thompson)就評論指出,由皮蔡(Sundar Pichai)主持的開場雖然無聊,但讓人印象深刻。

他認為,Google不僅成功的將AI融入旗下產品,也沒有像過往一樣畫大餅,堅稱Android可以取代iOS,或是像微軟CEO納德拉(Satya Nadella)這般許下宏願。有的只是Google作為一個AI領域開拓先驅、全球資訊聚合者的「安定感」。

除了對發表會的評論外,他在《Stratechery》中發表的文章裡也提到Google對於AI監管方面的擔憂,在Bard即將上路的180個國家中,跳過了歐洲與加拿大,就是因為兩地的法規過於「先進」。

 圖/隋昱嬋攝影
圖/隋昱嬋攝影

Google發展AI的優勢:產品

Google作為AI領域的開拓者之一,已經投入許多時間與資源。然而今年2月的發佈會上,Bard的首次亮相普遍被認為比不上最大對手ChatGPT,除了在問答中犯錯外,發佈會上甚至還找不到展示用的手機。

但是在此次的I/O上,湯普森認為最驚艷之處在於,Google展示了能夠持續發展AI的證據,例如Gmail功能的演進。在發表會中,皮蔡展示了從回信,擬信,最後到幫助用戶寫作的過程,他也提到,「Google旗下有15款產品擁有超過5億的用戶,6款產品有高達20億的用戶。」

截圖 2023-05-16 14.16.42.png 圖/Google 2023 I/O
截圖 2023-05-16 14.16.42.png 圖/Google 2023 I/O

除了稱頌這項功能外,湯普森同樣指出了微軟也有相同的優勢,就是有一系列的產品,讓用戶以最實際的角度去體驗AI到底有沒有幫助,而不是不斷地歌頌生成式AI將改變工作的樣態與社會運作。

Google錯失良機原因:長期處於壟斷地位

《Stratechery》指出,在過去七年裡,Google在商業模式上的創新是在搜尋中加入越來越多廣告,這是一種在可攜帶型設備上特別有效的策略。但湯普森認為就是在這樣的發展下,Google沒有思考新的商業模式,因為既有的模式已經具備高度貨幣化的能力,而發展破壞性的創新帶來的誘因又太小。

 圖/ifanr
圖/ifanr

對Google的反思,搜尋引擎加入生成式AI就算創新嗎?

當前科技巨頭無不爭相競逐AI,搶著推出許多顛覆性的工具,但湯普森卻認為AI可能會是一項持續、細水長流型的創新。湯普森以《創新者的困境》這本書來刻畫當前AI大戰的場景:

「多數新技術都提高了產品的性能,我稱之為持續性技術。持續性技術有時可能是間斷或激進的,但大多數是漸進性質的。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在主流市場上改善了已有產品的性能,滿足了主流客戶的需求。而顛覆性技術則帶來全新的價值主張,通常在主流市場表現不如已建立的產品,但吸引了小眾客戶的關注。」

 圖/Canva
圖/Canva

早在2019年的Google I/O,湯普森就曾對Google的商業模式如何獲利提出質疑,他認為很難有跟搜尋廣告同等級的金雞母,導因於搜尋廣告有精確的目標定位,利用投其所好的方式達到最有效的廣告,也讓廣告主持續投資以保持在搜尋版面的好位置。

對比微軟只是單純地將Bing移植到傳統的搜尋方式,推出New Bing Chat,Google採取的是混合的做法,將不是商業搜索範疇的搜尋結果以文字為主要呈現;具有商業可能的搜尋則仍然以廣告為主。湯普森認為,仰賴生成式AI的非商業性的搜尋更可能從AI發展中受益。

Bard跳過歐洲與加拿大,太強力的監管或將導致失去使用機會?

Google在此次I/O上宣布Bard將逐步開放全球180個國家的用戶使用,但沒有包括歐洲與加拿大。Google發言人對此表示,「雖然還沒有確定擴展計畫的時間表,但我們將逐步且負責任地推出它,並在共同駕馭這些新技術的過程中,繼續成為監管機構的有益和積極的合作夥伴。」

《Stratechery》認為,Bard是出於監管方面的隱憂才跳過這兩地,而當前的科技發展正轉向更多的控制。雖然個人電腦付予用戶高度的自由,但網路逐漸發展成由大平台主導,為政府提供了一種控制管道。無論是像中國那樣明確的操控,還是像西方大部分國家那樣含蓄的控制。同時,AI如果集中在主要參與者手中,意味著在實際訊息生成方面存在直接的控制點。

 圖/LIBER Europe Flickr
圖/LIBER Europe Flickr

加拿大的《人工智慧和數據法》(AIDA)要求對AI系統進行評估、風險管理、監控、數據匿名化、透明度和記錄保存。 AIDA還將引入高達公司全球收入3%或1000萬美元的罰款。而歐盟修訂後的《人工智慧法》更直接禁止科技巨頭的生成式AI與API的結合。

延伸閱讀:【直擊】Google為什麼慢人一步?皮蔡解答4大「靈魂拷問」:AI不是比賽,要把事情做對

資料來源:Stratecherytechnomancers

責任編輯:錢玉紘

更多報導
【直擊】Google為什麼慢人一步?皮蔡解答4大「靈魂拷問」:AI不是比賽,要把事情做對
Bing Search結合ChatGPT增加使用流量,但使用市佔仍遠不及Google Search
光靠技術,已經打不贏AI大戰!Google不畫大餅,怎麼靠實用性扳回一城?